溯本求源,“生动”课堂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苏志坚
[导读] “生动”课堂是教学本源的回归,学生的积极性被重燃,情感被激起,智慧被激发,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   苏志坚  511400

摘  要  “生动”课堂是教学本源的回归,学生的积极性被重燃,情感被激起,智慧被激发,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以生为本,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主动参与课堂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本文从生动课堂研究的意义、内涵和实施要求等三方面去探讨,研究生动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生动课堂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教学本源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师生都“动起来”的课堂,教师讲课热情而生动,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因教学活动联动起来、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溯本求源,“生动”课堂就是我们思政教师不变的永恒追求。
        一、“生动”课堂,教育本源
        (一)改变现状,生动课堂
        长期以来“生动”与思政课堂是无法联系到一起的,“沉闷”是思政课堂的代名词,思政课被打上“想学不好学”、“好学学不好” 的烙印。思政课堂的教和学无法统一,知与行相分离,情境缺失,效益乏力,思政学科成了最不受欢迎的科目。
        现状一:教师独动。传统的思政课堂上老师唱着独角戏,“自说自话”的满堂灌,压制学生自己的独特思考和主张,背离了思政课所赖以生存的生活和时事根基,既没有情景事例,更缺乏时代气息。
        现状二:缺乏“生动”。预设的课堂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探究活动几乎为零,课堂预设问题多,生成性问题少,教师设置简单、重复性问题,严重抑制了学生生动体验与思维,催生低效、沉闷课堂.受应试教育和教师思维的影响,传统的填鸭模式“讲讲说说” 课堂“背背记记”模式随处可见,教师照本宣科,只着重知识传授,担心无法应对学生探究体验所生成的新问题,课堂缺乏生动的气氛和熏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改变现状,破解思政课堂困境,就需要在课堂上添加生动学习情境,既要教师讲得生动,更要让学生动起来,丰厚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真正把思政课堂上成“生动”课堂。
        (二)学为主体,回归本源
        在新课程改革大行其道的今天,教学模式纷繁复杂,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有的脱胎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加以改进;有的质疑传统,破旧立新;有的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无论采用怎样的模式,我们最该做的就是打造“生动”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师生要“平等、互助、合作”,确立学生作为主体的“以生为本”观念,真正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新课程课堂本源的追求。
        二、“生动”课堂,本意回归
        何谓“生动”课堂?它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由教师引导、点拨的生动 “教”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动中“学”组成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互动的平台,是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空间,是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学问的窗口,而不是被动、静止的的课堂。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激起思维火花,激发生命活力,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
        “生动”课堂的核心在于生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眼、动口、动手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突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的局限,突出“学生学的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个性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合作、交流、分享,学生能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生集体合作能力。同时,经过与小组同学之间的学习、展示、倾听、质疑、询问、争辩、启发、讨论、评价、修正等互动交流后,会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碰撞和自发性的思考,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将是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升华,课堂也就真正“动”起来。
        三、以生为本,“生动”课堂
        新课程改革必将在课堂发生,依托于学校、教师的观念转变,从回归“以生为本,生动课堂”的教育本源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教师应该科学辩证对已有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改进和变革。思政学科更应打破传统模式的禁锢,更新理念,让教学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动”课堂。


        我们对“生动”课堂梳理、理清、建构,把其概括为“两环三段七步”式生动课堂模式。“两环”指的是老师和学生两个主要参与角色必须要动起来,“三段”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紧密相扣,同时,要真正实现“生动”思政课堂,就必须做到以下七步:
        (一)课前备动
        课前备动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更是“生动”课堂的开端,包括预习和课前准备两个方面。课前备动做好了,可调动学生早进入新课学习状态,为“生动”思政课堂做好铺垫。
        1.“生动”预习。
        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形成预习习惯,合理安排预习任务,汇总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没有弄懂的知识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教学设计。
        2.课前准备。
        抓好课前准备,对学生学习用品、学习状态等方面做出要求,让学生尽早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目标领动
        一节“生动”的课必然是从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开始,教师要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好不同的目标,以引领学生高效学习,从而落实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学科目标可分课堂目标、阶段目标和学科目标。
        1.课堂目标。设定每一节课堂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任务。教师课堂上依据教学目标引领、调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阶段目标。可以是一周、一月或一个单元的目标,对阶段学习目标进行规划,整合单元间课与课的内在联系,增加课堂间连贯性,提升课堂实效性。
        3. 学科目标。即学科学习目标,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从整体分解每一节课堂目标,制定目标达成方法、步骤和计划,引导学生有步骤实现学科目标。
        (三)要求牵动
        教师要科学管理课堂,明确学生课堂上手动、口动和心动的要求,让学生“动”有规矩。
        1.课堂常规抓落实。明确课堂纪律、坐姿、回答问题、举手等方面的要求,抓落实、抓执行。
        2.学习习惯要养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科的学习方法,抓反复、抓养成。
        3.课堂任务勤检查。课堂上创新学生学习检查、默写、当堂检测等任务,提高课堂检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课堂笔记常指导。加强对学生课堂听课的指导,明确课堂笔记和错题整理的要求,及时给予学生笔记和错题本评价,督促学生不断改进,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四)讲授带动
        任何课前的准备都必须在课堂上检验,教师做的课前准备、细化的要求以及精心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能上好“生动”课堂。课堂讲授可能跟预设一样,也可能出现预设以外的情况,这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改进教学,使自己课堂生动,引发学生积极响应,带动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课堂讲授一般有导入、问题设置、讲解、评价、训练等环节。
        1.导入情景化。
        以核心素养统领教学目标,由学科教学逐步转向学科教育。引导学生由学习知识向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转变。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化运用领先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知识的理解,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知识问题化。
        根据学科知识,设定问题,组织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3.讲解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4.评价即时性。
        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表现及时的肯定或表扬,激发其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5.训练多样性。
        当堂训练能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训练形式要多样化,保持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尽可能避免重复机械训练。
        (五)探究互动
        传统师生活动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课堂效果。教师要在课堂上设计自主探究、生生互动的多形式活动,让学生在各自探究基础上进行相互交流学习。
        1.自主探究。
        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自主学习研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独立思维得到培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师生互动。
        教师课前设计好难度适中,生动有趣的问题,课堂上提问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和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热情,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动”起来。
        3.生生互动。
        (1)合作互动。课堂上教师把4-8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协作和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合作互动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
        (2)互问互答。抓住课堂教育时机,设置课堂互问互答环节,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学习展示。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具有强烈表演欲望的特点,他们都乐意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把自己学习成果向同伴展示。这过程,一方面锻炼学生表达、表演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改变枯燥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热情点燃,使课堂真正“生”动起来,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六)课后推动
        通过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的能力。
        1.作业布置。
        革新作业形式,明确作业要求,完善批改、讲评环节,提升作业的实效性、实用性,以作业牵动学生课后学习。学生知识掌握好了,对下一节课堂效果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2.练习测试。
        安排适当的测试和练习,对学生答题格式做出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答题训练和指导,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考试素质。学生成绩越好,对思政学科学习兴趣就更浓,课堂自然就“生”动起来。
        3.课后辅导。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思想、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后进生学习跟上来的,课堂自然也会积极参与进来。
        (七)评价驱动
        以生为本,坚持“微成功”原则和个性化评价原则,通过评价结果来激发学生上进心。
        1.课堂评价。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发挥课堂评价的功能。
        2.作业评价。
        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讲解和评价,采用激发学生的评价形式和评语,提高学生作业积极性。
        3.考试评价。
        认真做好试卷批阅,科学分析学生成绩,建立学生个性化评价模式。肯定学生成绩的同时发现不足,帮其制定提升成绩的计划和措施。
        通过教师的各种评价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客观带积极的评价驱使学生不断进步,从而不停下学习思政学科的脚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效益不高。溯本求源,这就要求思政治教师以生为本,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在此基础上适时“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真正打造“生动”课堂。
参考文献
[1]丰捷、柴如瑾等. 爱上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7-8-15
[2]丁园园.生动课堂 轻松参与[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8,(14):20
[3]郑耀星.开展互动教学 打造生动课堂[J],教师:2020,(6):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