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袁玉琴
[导读] 抓住关键词句来读懂文章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办法,也是思维可视化的前提条件。

邛崃市西街小学  袁玉琴

摘要:抓住关键词句来读懂文章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办法,也是思维可视化的前提条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解析人物形象为例,实现了教学个体间相互合作、思维互动的关系,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了培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整本书阅读教学;人物形象解析
        引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学科[1]。所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不仅仅是基础知识掌握,还应借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思维训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理解。只有当学生主动积极地沉浸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感悟,有自己思考和情感体验[2]。所以如何将思维可视化应用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提升教学效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之人物形象解析
        人物形象一般是指作品中人物在读者读后的心里印象,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脑海中不断分析、比较、概括来体会人物形象[3]。解析人物形象是一种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过程。在传统的教学安排是学生在阅读时,用笔勾画相应的句段。不可否认,这样的学习方式兼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是不免有些学生处于理解不到位,人云亦云的境地,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而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则能很好地展示学生的整个理解过程。
        二、思维可视化工具与阅读思维的培养
        思维可视化下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直接呈现,还需要将学习焦点从“知识层”转向“思维层”,将教学目标从“掌握知识”向“发展思维”过渡[4]。如图1所示,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实现了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的双目标[5]。在双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和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将思维活动过程外显化,尤其是使得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变得可见可操作,教师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思维,进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思维可视化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思维可视化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如表1所示。思维可视化下的阅读教学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起点,以问题分析和探究讨论为主干,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在讨论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完成知识建构,理解内容、培养能力的教育任务。
     

        四、思维可视化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解析人物形象教学流程
        本课例以儿童文学作品《绿野仙踪》作为阅读对象,以解析人物形象为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从“心愿”切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绘制思维导图,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并条理清晰地呈现思维过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2所示:
 
        (1)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通过贴挂图,展示“心愿”为切入点,学生阅读人物描写相关章节,简述人物各自的心愿,并交流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创设问题情境:铁皮伐木工真的没有心吗?稻草人真的没有脑子吗?狮子真的胆小吗?(文中三个主要角色。)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
        “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是人物分析的重要要素,让学生抓住这四点的关键信息来表达,学生思维路径会更清晰。该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描述信息,归纳特点,完成该部分思维导图,再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其他部分,围绕问题,各自阅读勾画,接着把自己的想法绘制在导图之上。
 
        (3)基于思维导图展开互动
        组内: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小组内1-3号负责讲解一个人物,4号负责汇总主持。分工到个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组间:小组成果展示,其他小组补充修改。然后全班讨论,达到对文本的深入钻研,这个过程是学生品味文字、探索文字背后秘密的初体验。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思维互动的过程,进行点拨,比如: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学生会获得个性化的理解。
        (4)指导深化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想象,思考铁皮伐木工的勇气,稻草人的智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将个人的观点写得条理清晰,学生能按照思维导图的脉络流利地讲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派小组代表根据思维导图流利讲述故事并体现人物特点。
        (5)利用作品质量表进行互评
        利用作品质量表对人物分析的思维导图进行互相评价,教师根据思维导图的故事创编环节对小组进行评价。这些数据,对于教师以后的教学有参考作用。
        结语
        总之,思维可视化下的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处于不断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小组成员首先围绕探究的问题形成了导图的基本分支,然后各自阅读、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再进行合作交流,自己原有的观点受到他人的影响,触发同化,完善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小组阅读成果,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提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郁.关键还是要读书——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体会[J].语文建设,2018(04):18-22.
[2]洪延平.思维可视化:利用图表指导儿童读名著——小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策略微探[J].新教师,2017(05):22-23.
[3] 樊盛楠. 小学小说教学中人物分析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 李克东.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2013(7):6-9.
[5]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