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乡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张艳花
[导读] 在生本理念的倡导下,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已成为新课标下的主要教学模式。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林圩小学 张艳花  530602

摘要:在生本理念的倡导下,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已成为新课标下的主要教学模式。作为课程设计中的必要环节,通过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实现的任务和目标。那么如何强化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学生为中心来研究乡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生本理念;性格特征
        引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能力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受环境等因素制约,往往忽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以核心素养为全新教育指导方针的推进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为有效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一、乡村小学语文朗读问题
        (一)朗读情感的缺失
        乡村学生对语文朗读教学缺少兴趣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无法建立起情感;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学生朗读情感的内敛,是因为他们缺少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探索。特别是,当朗读一篇自己不熟悉的文章时,因害怕被嘲笑而引发的焦虑情绪,会加重原本的矜持与害羞,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不积极、不热情。
        (二)朗读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完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缺少个性、缺少风格、缺乏针对性指导和及时的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三)教师责任感的缺失
        在实际朗读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是在少数的几个尖子生中间选择,读来读去就是那五六个学生,其他同学完全是在充当听众。也许老师有自己的顾虑和考量,像害怕影响教学进度、耽误课堂学习时间,或者是想重点培养某些学习等等。但无论是从哪种角度出发,学校课堂教学的对象,是班级所有的同学,而不是个别的几个,无论是学习成绩好与不好,都应该一视同仁。即使以树立榜样为目的,为了让大家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应该选择恰当合理的方式。
        二、乡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真实生活状态下的情感朗读
        让学生对朗读产生热爱,是培养他们朗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从性格的角度讲,让某位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有声有色的朗读课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先不说流利与否,单是害怕因出错而遭嘲笑的心理,就会让很多学生对朗读望而止步。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主动分享;外向的学生即便毛遂自荐,恐怕也难逃铩羽而归的命运。面对这种问题,老师需要从现实入手,选择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生活状态的朗读素材,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母鸡》。
        几乎每个农村家庭都养过母鸡,这样会使学生觉得,朗读文本上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更加贴近。“嘎嘎”“疙瘩”“一撮”“哼”,这样的口语化词汇会在朗读过程中非常自然地被表达出来,无论是喜欢母鸡,还是讨厌母鸡,几乎不会有人去质疑表达的正确性,因为它太平常了、太普通了。无形间,严肃紧张的气氛,在熟悉的场景的回忆中变得松弛活泼,使朗读者每分钟120下的脉搏骤降至每分钟60下。同样不可忽略的是,过度紧张,也会影响朗读的效果。


本来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也没有生僻的词语,但就是因为紧张,才造成朗读时的断断续续,甚至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发音对吗?我读错了吗?!
        由此可见,真实生活状态下的朗读,不但可以提升情感,对朗读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人格属性下的风格塑造
        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增加感情色彩外,朗读风格的建立也尤为重要。一个人的朗读水平如何,首先要看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过分注重字词句表达的准确性,会影响到朗读的完整性,甚至会压制住学生,使其特点无法发挥出来。
        结合九型人格理论,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建立起出属于自己的朗读风格。例如:拥有活跃型人格的学生,通常富有冒险精神、喜欢探索新奇有趣的事物、精力充沛,让这类学生来朗读《鲁宾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会将他们人格特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神情专注的他们,满足了听众的胃口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拥有思想型人格的学生,通常表现为分析能力强、善于理性和有逻辑地去看待问题、喜欢搜集信息和知识,让这类学生来朗读课文《金字塔》,是对提升他们朗读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诸如此类,老师还可以分别安排具有成就型、助人型、领导型、和平型人格特质的学生,朗读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文章。由此可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来选择朗读题材,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朗读风格的最优途径。
        (三)励志榜样典型的树立
        在成长过程中,偶像的力量,有时候对学生的激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自己的父母、老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各个领域的明星等。语文朗读教学也可以借助偶像效应,帮助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在提高朗读能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丘吉尔----从口吃到演讲家
        丘吉尔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家庭条件优越,在当地享受非常高的威望。但他却有口吃的毛病,经常因为无法流利的表达而遭人嘲弄。因为一句:“我我我....我要成为....一名....演演演讲家。”更是被其他同学所嘲笑。于是,小丘吉尔开始每天对着镜子,大声练习说话,从字母到音节,从单词到短语,从句子到短文,他一字一词地纠正,最后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能连贯的讲话了。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小丘吉尔逐渐开始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变得自信起来。
        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急于求成,更不能把朗读能力作为评价一名学生的标准。应该从兴趣入手,发现学生朗读的潜力,并有针对性的去培养。
        (二)奥巴马----用句法和修辞来传递意义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演讲,其特点就是使用极为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向民众传递情感,并结合慢节奏的语气来渲染气氛,使演说强而有力,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如:“如果还有人怀疑美国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还有人怀疑我们开国元勋的梦想是否是活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人质疑我们民主的力量,今晚就是你们的答案!”有人为奥巴马的演讲做过统计,在他所有演讲做使用的句型中,复合句所占比例高达53.8%。
        由此可见,使用大量的修辞和排比句,可以更直接有效地感染听众。同时,对于朗读者来说,重复使用同种句式和修辞来表达,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应该突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性格表现。同时,老师应注意挖掘学生的人格属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