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交流班主任育德工作浅探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朱世荣
[导读]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交流班主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育德工作效果关系到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成败。审视交流班主任的现实育德困惑、明确育德目标和育德路径,有效支持并全力保障城乡交流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工作,发挥交流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朱世荣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交流班主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育德工作效果关系到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成败。审视交流班主任的现实育德困惑、明确育德目标和育德路径,有效支持并全力保障城乡交流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工作,发挥交流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  城乡交流  班主任  育德工作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162-01

        为了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各地正在推广实施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涌现出不少德、能、勤、绩各方面优秀的交流班主任,对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通过对实施该政策近十年的观察和研究,对城乡交流班主任育德工作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交流班主任的现实育德困惑
        (一)流动性导致育德难以适从
        经学校工作安排或个人专业发展需求,有的交流教师同时走上了班主任工作岗位。铁打的营盘流动的交流班主任,他们的交流年限不固定,少则一年,多则一届或数届,流动性大。交流班主任的流动性和特殊性,导致学校开展德育活动序列化过程中出现难以适从的现象。
        (二)责、权、利难能激发工作热情
        交流班主任来自城区学校,往往带着角色光环,受援学校对其干预影响相对较少。派出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在对交流班主任的管理上责、权、利不太明确,交流班主任在工作中呈现两极分化现象,要么主动积极,独当一面;要么班主任工作热情不高效果不好。
        (三)政策误读引发初衷背离
        在不少地方,教师交流主要从城区学校到乡村学校的顺向流动,从乡村学校到城区学校逆向交流的教师相对很少,缺乏教师及班主任双向交流机制。有的集团学校在理解和执行城乡教师交流政策上存在差异性,政策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有时将弱势教师列为交流对象,而不是选拔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支持乡村教育,这样就会极大地影响交流教师特别是交流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二、交流班主任的乡村育德目标
        教师交流政策中的交流班主任不应该有教育上的功利性,要服从并服务于乡村教育振兴的宏伟事业。按照国家政策设计,教师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支持乡村教育事业,带动乡村教育蓬勃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让老百姓家门口就有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满意学校。交流班主任不仅要干好分内工作,还要引领区域内乡村学校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力。作为交流班主任,首先要在班主任育德岗位上尽职尽责,同时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育德目标,从而达成育德实践目标。同时结合自己预计的交流期限,设计好班级短期、中期及远期的序列发展目标,保证班级的正常过渡和健康发展,实现育德工作的一贯性和有效性。
        三、交流班主任的创新育德路径
        交流教师是新时代城乡教育均衡的逆行者和贡献者,交流班主任更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发有为,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形成多赢。班级要达到育德目标,班主任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寻找适合班级发展的育德路径。



        (一)了解学校文化融入新的教情
        受援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直接决定着交流政策的制定、落实、执行力及教育效果。乡村学校有特别的乡土文化和社情民意,德育实践中要充分融合乡土文化元素,把育德工作书写在乡村校园。有的乡村学校开展了有机蔬菜种植,非遗项目传承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之药材种植,走上特色立校,错位发展的新路子。
        (二)了解学生实际谋划教育对策
        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育德相长的主体,对学生的研究尤为重要。受援学校的学生大多就近入读,来自农村家庭。他们大多朴素勤劳,不怕吃苦,思想单纯,追求进步。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如何描画是交流班主任施展能力与才华的大好机会。
        (三)了解家长心声达成家校共育
        乡村学校的家长虽然普遍文化学历不高,但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尤为迫切。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农村,出人头地,但在帮扶孩子的成长路上家长却捉襟见肘,甚至由于生计原因而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在家校共育方面交流班主任需要更多发挥主动作用和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让家长增长见识,更多了解教育。交流班主任要站在家长的视角去帮助孩子成长,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争取家长支持,以产生更大的教育合力。
        (四)结合自身优势以求博采众长
        作为派出学校的交流班主任,要把原有的个性化有价值的经验带到新的工作场所,因地制宜加以吸收。同时,挖掘乡村学校的育德内涵,加以发展光大。毕竟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育德工作要考虑是否推进学校工作、学生进步和自身专业发展。
        (五)开展多采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农村孩子生性活泼好动,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内外活动,既契合孩子的儿童心理,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要对活动层次化、序列化,逐步提档升级,让孩子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比如城区学校的成人礼、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毕业季系列活动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开展政策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城乡教师交流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应该广为宣传,让全社会知晓并支持交流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育德立交桥,交流班主任既是宣传的主体,也是宣传的客体。政策宣传更要靠农家子弟的蜕变,乡村教育的复兴和出彩的教育业绩得以彰显。
        四、交流班主任的育德保障机制
        城乡交流班主任德育工作繁琐,育德责任重大。对他们的育德工作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首先,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要做好协调沟通,确保交流班主任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建立重大育德活动联片合作共建机制。其次,要落实经费保障,让交流班主任愿意来,留得住,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班主任愿意交流到乡村学校并扎根乡村教育工作。最后,多关心交流班主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现象。同时要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的振兴。
        总交流班主任是中国最小的主任,但小主任大作为。城乡交流班主任的工作应该得到重视,哪怕困难重重,他们的工作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充分肯定和全力保障。乡村学校的育德工作一定持续向好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定会做出实效,乡村学校的育德前景注定会更加美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