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袁蕴闻
[导读] 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针对数学课程设置了相关标准
        摘要: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针对数学课程设置了相关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除了需要进行知识传授之外,还要对其核心素养展开培养。因此,教师理应对于这一政策进行全面落实,优化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身综合水平。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依靠核心素养促进教学活动的意义,并对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数学教学的方法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引言:对于早期的数学教学而言,教师普遍会将重心更多地放在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快速完成知识记忆和技能掌握,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考试。显然,这种理念对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益处。为此,教师便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渗透进来,从而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一、依靠核心素养促进教学活动的意义
        1.推动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逐渐提高了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鼓励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渗透。但是,由于相关理念的发展不够成熟,甚至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教师普遍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因此,基于课改背景,广大教师理应转变自身想法,尝试在课堂活动中贯彻,逐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只有当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之后,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进而能够逐步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其个人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促进学生发展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技术不断创新。如果人类自身的知识基础不足,自然很难做到全面发展。因此,现如今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即便一个年轻人有着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综合素养不达标,同样无法立足。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基于知识本身,而需要将知识传递和实践培养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能够明白知识和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能够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应用。长此以往,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重视度便会有所增加,为其个人发展带来帮助。
        3.促进学科发展
        数学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学生完成知识学习,仅仅懂得如何做题,不懂得如何应用,自然对其没有任何帮助。因此,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其逐步完成知识内化,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进行应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数学科目的价值观便会得到有效发展,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也会不断进步。
        二、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数学教学的方法
        1.做好实践工作
        数学知识内容本身十分枯燥,学生在早期学习的时候,往往很难有效理解,从而影响了知识记忆。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活动的方式,以此有效提升教学方案的多样性,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的联系。而且整个课堂的主体要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让其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探索和练习。如果问题难度较高,还要依靠分组的方式,与他人一同交流,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依靠这种方式,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便能得到有效内化,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进行“轴对称”知识内容教学的时候,由于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懂得如何自主学习。教师就可以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让其自主练习。依靠“折叠”“裁剪”以及“绘画”三个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知识记忆。教师则需要扮演一名引导者角色,在整个教室中来回游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予以点拨。诸如,在其中的“绘画”环节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展示半个图形,并安排学生一同回忆之前学过的“轴对称”相关知识点,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另外半张图画出来。

在画完之后,同组学生相互交换,彼此评价他人的作品,思考其方法以及图像的效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在一起对“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点进行总结。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尝试绘制一些其他“轴对称”图案。由于整个课堂极为自由化,学生自然能够积极融入进来,认真感受和体会,进而促使自身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2.引入教学文化
        文化蕴含的能量非常强,在学科之中一直属于极为重要的部分。但是,由于常年受到应试理念的影响,教师普遍会将教学重心更多放在知识内容的讲解方面,很少会为学生分析背后隐藏的文化。因此,学生虽然完成了知识学习,但却对知识内容本身的理解十分浅薄。每当人们提起数学的时候,学生的印象里全是各种基本概念以及无尽的计算工作。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出现年下滑。因此,教师通过将文化内容引入进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公式,还能促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例如,在对“时间”的知识内容教学时,教师除了需要讲解基本内容之外,还可以对我国计时工具的发展历史进行渗透:在远古时期中,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人们的活动范围极为有限,白天会出去打猎,而夜晚则需要休息,因此时间的概念仅仅停留于“日”和“夜”两个层面,通过观察天色就能获知。经过一定时间发展之后,人们逐渐懂得如何通过观察太阳影子的变化,以此进行时间计量。再之后,滴水以及沙漏等简易工具诞生,同样能够计时。在近代社会中,出现钟表,可以将时间精确到“秒”这一单位,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为便利,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带来了多方面帮助。依靠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完成了知识记忆和学习,还能体会到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进而对数学知识有了更多兴趣,促使自身核心素养得到增强。
        3.做好交流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彼此互动,可以有效交换自己的真实想法,逐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理应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基本环境,让其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发表意见。不同学生的想法会有差别,观念在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内容本质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尝试应用“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梳理。诸如:“通过本堂课程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图形主要能够分为哪两类?其中三角形有哪些特性?四边形有哪些特性?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相关图形?”由于每个问题都能做到层层递进,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本质,从而逐步完成体系构建。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为核心,慢慢进行框架设计,帮助学生完成梳理工作。之后,教师再预留出一段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相互沟通自己的学习成果,寻找自己的知识缺陷,从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弥补。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基础将会变得更为完善,进而使得自身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增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早期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由于教师应用的方法存在缺陷,导致学生的能力提升无法达到预期,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理应转变观念,通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不但能够让其了解到数学背后的文化,而且懂得如何在生活之中进行应用,进而使得自身整体能力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林志明,高伟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转型[J].基础教育研究,2017(14):21-23.
        [2]谢思静.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19(08):82-82.
        [3]莫兴成.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0):207.
        [4]舒杰.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2019(12):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