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历史教学是大学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历史教学过于强调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评价,过分沉溺于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尽管我国在大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仍存在着各种问题。研究我国大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德育思想培养的现状与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大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思想 培养对策
一、大学历史课程中对学生德育认知产生影响的因素
1.1职业化教育忽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大学历史课程对学生德育认知产生影响因素主要划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职业化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二个部分是历史课程目标规划不科学,缺失课程德育教学。当前,历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课程讲解时,存在明显的职业化教育现象。在课程教育中,历史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念和道德的讲解。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学生期末成绩,希望班级学生不出现挂科的现象,这样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考核成绩。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讲解时,教师主要关注对学生讲解考试重点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和道德意识的教育。
1.2历史课程目标规划不科学,缺失课程德育教学
当前,大学校园在进行课程规划时,没有对历史学科进行科学的目标设置。这主要表现为学校主要将教育资金和精力投放到科学研究中,文科教育的资金投入远远少于理工教育的资金投入。这让师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认知,认为历史课程的开设不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只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发展知识。这样就导致整体的课程目标存在规划不科学的问题,教师未能在课程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学规划就导致历史教师不能在课程讲解中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科学培养。
1.3“重理轻文”的错误导向依旧影响大学历史教育
在“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下,大学教育一般将很多的教育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理科和工科教育中,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文科教育的平衡发展。大学历史作为文科教学科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同时,部分学生也受这一错误思想影响,认为学习历史无关紧要,历史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等等错误观点。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对于历史教学不重视,历史德育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1.4教师职业化的倾向淡化了职业精神的神圣性是影响学生
德育思想培养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职业化的倾向,这种职业化倾向又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使得教师教育更加功利化和市场化,大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思想的缺失也是在这一机制影响下造成的。在这种教育机制影响下,学生历史学习成绩及格率与老师的自身利益有一定关联,这也使得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国家应试教育的维护者。总之,教师职业化的倾向淡化了职业精神的神圣性。
二、大学历史教学中影响学生德育思想培养策略探析
2.1历史学科的德育思想要与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密切相关历史学科是大学教育的特殊学科,其特殊点在于能够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而且历史学科的德育思想教育事例和人例都比较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时,应注意与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相联系。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孔子的关于君子的言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学诗,无以言”等,与其人格修养教育相联系。另外,大学历史教师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设德育知识讲座和各类竞赛,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中渗透对于自身人格的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教育。
2.2历史学科的德育应与大学生的人生观密切相关
历史学科不仅是追求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这才是大学历史教学的实质性问题。因此应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人生观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想明白人生到底是什么,人生应该注意追求什么,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在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之上具有较高能力的学习者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
2.3德育思想的培养要与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密切结合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因而大学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急功近利倾向,甚至出现历史学习无用论的观点。社会竞争是激烈的,人们在面临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容易忽视对德育的追求。因此大学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对大学生的职业观培养进行深刻探讨。例如,为了提升社会人士对大学历史德育教育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化手段进行德育思想传播,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大学历史的与思想的教育。
2.4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德育认知的引导,促使其形成完整人格
要想强化历史课程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历史教师首先需要对大学生开展德育认知的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人格。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对自身人格修养进行探索。例如,孔子和孟子都提出很多教育观点和个人修养的言论。历史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名言句子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引导,诱导学生对自己的人格发展进行全面的思考,以此让学生可以重视自身人格的修养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格。
2.5科学设置课程目标,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观的教育
同时,高校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科学设置,要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观的教育。这需要高校对教育资金和精力等进行科学的分配,能够关注历史课程对大学生德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对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的设置,将对学生的职业观教育融入到知识讲解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的职业观进行分析和探究。如,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目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在课程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这样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6学科德育教育要关注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人生观
此外,历史教师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历史课程的开展不仅是让学生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或者是追求,更重要的是依据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实质表现。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事件对人类发展所呈现的影响,指导他们去讨论“人生追求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可以树立良好的思想认知?”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和思想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力,强化他们的发展认知和综合素养。
结论:
大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不仅是让他们能够掌握学科的知识,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德育认知的引导。这样才可以让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成长,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各项需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更加健康的发展观,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邢翔.浅析历史德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以“罗马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2):84-85.
[2]赵明.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历史反思——兼论大学素质教育中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转化和发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1):121-131.
[3]王山青.大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思想培养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