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但实际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德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不具象等等,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必须从德育的本质出发,从生活化角度解读德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初中德育;质量提升; 德育意识
初中学生年龄大都集中在11岁至15岁之间,他们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塑造他们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帮助。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保守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的德育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所以,笔者认为学校的德育应该形成良好的教学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质量。
一、初中德育质量现状
初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政治教育,二是思想教育,三是道德教育。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初中学校已经开设了与德育相关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依托思想品德课程开展具体的德育教育,少部分教师也会在其他课程中渗入德育。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传授阶段,教师会引导初中学生认识生活,理解肤浅的法律知识等政治知识。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教师也会慢慢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部分优秀的教师会恰当地运用系统的理论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展开更丰富的教学活动,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道德知识。从德育的成效来分析,初中教师选择的德育方法大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密切的关注,对国家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新形势下提升初中德育质量的策略
1、强化班主任的德育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班主任在思想上树立起强烈的德育意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突破。首先,要转变班主任的德育教学理念,提升班主任的道德素养。德育工作不应该是学校工作中的鸡肋,而应落到实处。对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科学健康的德育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利于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除理念的转变外,班主任的道德素养也是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对此, 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对各班主任进行培训指导,确保他们的学习时间,同时还可设置一定的考核机制,提升他们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优化德育目标。德育工作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还要注重其德育素养的提升,让他们能用正确的德育观念指导实践。班主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班主任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敢于面对挫折,并努力克服困难。另外,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结合时代环境,如新媒体信息的广泛传播、不同文化思想潮流的冲击碰撞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由于初中生缺乏对思想的正确判断,容易被迷惑,所以班主任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德育内容是传播的载体和指导,直接影响着德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班主任要积极深入了解德育内容,进行透彻把握,在具体教学或开展工作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学生用心体会德育内容的底蕴与内涵,深化他们对道德学习的认知与感悟,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课外德育工作开展
初中生是一个思维比较活跃的时期,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概况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其思考,将学生的参与感极大提升。例如在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向学生讲述德育的意义,通过一些英雄的故事,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民族英雄相关知识增加了认识,提升课外活动的德育工作效果。在课外,教师德育工作开展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并对世界以及周围的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关于学生在德育工作中出现的疑问应及时予以解答,促进德育有效性的提高。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摆脱课堂中的压力,对于德育更加有学习的热情,并愿意与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交流,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
3、增强德育观念
德育工作开展与教师密不可分,教师本人应具备德育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应增强自己的德育观念,完善教学形式,将德育知识融入教学中来。教师在对德育教学观念的正确认识的背景下,还需要对于学生的德育加强认识,提醒学生德育对于其成长的重要价值。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不同个性,将学生进行分类,并对学生进行德育观念的传递,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使其可积极参与课堂以及课外相关德育工作中来,促进初中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
4、与学生家庭联合营造德育环境
父母是学生最初和重要的教育者,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思想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和学生家长进行应有的沟通和联系,使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协调一致。只有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突显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对教学任务、学生、老师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班主任自身的德育水平较低,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这些都是影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由此,笔者通过思想与行动两方面对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探讨。在思想上,主要是提升班主任的德育素质,优化德育目标,完善德育内容;在行动上,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家长的帮助,以身作则地强化德育效果。总而言之,德育工作与学生学习,班主任工作等密不可分,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发展性的课题,需要每一个教育主体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才能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贺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4).
[2]黄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J].科学咨询,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