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转型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邓春娟
[导读] 2018年1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颁布,
        摘要:2018年1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颁布,该课标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诸方面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相比都有大的变化,尤其是确立了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课程、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基本理念,将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推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高中地理学科教师需要深入研究2017年版课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转型,并最终达成从地理学科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转型
引言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紧、收效低”等的矛盾,还有各版本的课本内容也不尽相同,在短短的一学期里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依据地理核心素养及课标对各版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一、领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转型
        2017版课标的课程目标将实验版课标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整合和提炼,凝练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体现出来,以实现地理学科塑造品格和提升能力的价值。要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首先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实现转型,教师要在领悟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水平要求,从而设计教学目标。以2017版课标中“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为例,基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工业活动的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工业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形成判断工业生产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1、2的等级要求,可将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分析某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综合分析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2.通过收集某工业分布图表资料,描述工业空间分布和区位变化,解释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3.通过调查家乡的工业,初步掌握地理调查的方法,学会收集、整理、展示和解释数据。4.通过设计家乡工业园区规划图,形成对工业生产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认识。以上四个方面提取出了课程要求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所谓区域认知,它即是让学生对各种区域的各种地理事物具备认知能力,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每个地理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功能;区域之间都存在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纬度上的地理事物,它的差异性也可能特别的明显。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据地理教学的相关特点,制造出相应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在对比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投入,加深学生的区域认知。例如,在教学《南美洲》这一课程时,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南美洲回归线附近东海岸有森林,草原,西海岸是沙漠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时,在问题提出之后,大多数学生也会带着相关问题去积极思考探究学习,了解洋流,盛行风,地形对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在此分析对比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分析能力和对区域的认知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地理具体实践能力
与其他课程不同,地理知识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同时注重的学科,如果在学习中仅仅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背诵还是不够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实践环节,比如创作等高线,绘制相关地图表,操作相关地理仪器等,这些知识的具体学习都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以重视。在备课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地理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都采用地理工具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对于地理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期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融合进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知识。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由此可以看出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起对学生良好时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懂得生活。具体的比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天气的气象观测,去野外进行对于该地质的地貌、水文、生物进行野外考察和人文社会调查,在整个的一系列考察调查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思考、学习、领悟。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综合思维是学生学习时必须掌握的一类重要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全面、系统、动态学习过程中了解各地理事物,最终提高自我思维能力。由于地理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教学过程,为此,在此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思考过程中加强小组合作交流,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课程时,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分配为适当的学习小组,让各学生以学习小组模式去探究学习,了解问题解决的一些方案。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对各类知识产生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真正完成了强化锻炼。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也必须迎合新时代的课程改革要求。发展学生能力,优化整体课堂教学策略,对各类教学设计作出适时调整,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的融入课程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认知力,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念,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最终赢得一个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蔡玮.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分析[J].名师在线,2019(27):24-25.
[2]孔宪成.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9(33):61.
[3]杨倩,王公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