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一学生入好“数学门” ——高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赵建强
[导读] 高中数学相对初中数学而言,更加的抽象
        摘要:高中数学相对初中数学而言,更加的抽象,更强调逻辑推理,对同一知识的要求难度更高,灵活性更大,概念的应用层次更深入,而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很难适应,因而入门困难重重,最终可能因为入门难导致厌学甚至弃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又应该有什么样的对策呢?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教师;学生
        第一:教材的问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名的,尤其在难度上,更是出名的一刀切,不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高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复杂程度很高,既有知识面的宽度广度,又有知识的抽象性高,分类讨论的要求高,教学反复的时间短,教学安排比较紧张;举个例子:高中大大提高了难度要求指定区间上的最值,值域,更是引入了参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出现了动抛物线定区间、定抛物线动区间、甚至于动抛物线动区间的讨论问题。像这样的难度大跨越在高初中对比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在此就不在赘述,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做好高初中的衔接,拔高初中的要求,降低高中起始的要求,达到高中让一步,初中进一步以达到顺利完成,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平稳过度,为入门难扫清第一个障碍。有条件的同学最好利用中考结束而高中还没入学的这段时间加强二次函数的学习和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强化。
        第二:教师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多数人首先没有初中教学的实践,甚至不了解初中教材的变化,以及初中对同一知识在初中阶段的要求,记得有一段时间初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推广计算器,学生只需要输入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的系数就能拿计算器实现方程求解,如果不了解,仍然按以往的惯例教学就会形成高初中教学的脱节。针对这个问题的策略是加强高初中教师的信息交流,让高中教师掌握中考动向,把握住初中教学要求从而更合理的把握教学的标高,应该即时补充的能得到即时的补充,为学生的入门难扫清更多的障碍。
        第三:学生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1、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由于,初中学生和教师都存在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能通过中考成绩来体现,因为在我接触到的学生中不少人都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初三最后一期的大量试题训练,更有甚者,是靠老师押题取胜。针对这个问题,在高中学习中要有意识的改变原来不正确的学习观,从被动依赖性老师的强制过关转变为主动学习请教老师弄懂知识,自主过关;调整知识结构,针对高中的知识重建原有的学习观,学习不能完全靠刷题,必须在先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相应适当的练习,学会归纳总结,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
        2、学生心理原因。一部分学生从初中过来,刚刚从中考前的前列中走出来,心理很放松,对高中的学习完全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把高中的学习没有放在心上,认为用好初中那套屡试不爽的办法就可应对,谁知道一上高中就遇到拦路虎,在心理上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盲目畏难反应。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心理损伤之前做好,心理上的防范,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告诉学生: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心理损伤之后做好心理按摩,通过单独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问题的所在,寻找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亮点,多表扬竖立信心,尽快抚平受伤的心,再次满血复活,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之中。


        3、学法原因。进入高中在法的应该有较大的调整,初中时知识少,其他学科的难也相对较小,因此时间相对多,教学中反复的机会多,一次不会有二次,而且初中的老师都非常辛苦,学生经常需要中午、下午做过关练习题,不少同学形成了依赖思想,不去思考学法上的问题,学法简单,就是做好作业,完成过关练习题,没有进一步的做好课后的处理和课前的预习,把问题都完全抛给课堂来解决,这样是没有办法完成高的学习任务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第一转变不正确的教师观是,明确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第二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操练,不断提高交流协作能力。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自己的所为,规范行为。
      第三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预习了解本节内容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课中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做到人到心到手到;课后认真复习总结,反刍当天学习的有关知识,适时的安排对一章一节的知识小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第四准备好笔记、课堂演练、纠错三个本。笔记本记录下课前的疑点,课中的重点难点,典型的例题,课后的反思和补充点。记笔记一定要做到有血有肉,就是除了记重要的理论和解题步骤还必须有相关的例题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在不会时做模仿。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课堂演练本是为了在课中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防止只听,只看而无法过手,降低了课堂效率。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人们总是在同一易错问题上反复犯错,因此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做好以上各方面,就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张自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谈课堂导语[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 012(001):84-85.
【2】吴善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谈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之引入[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 2012(6):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