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校本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王高权
[导读] 随着国家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所构建的三级课程体系有了更加明确地定位
         摘要:随着国家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所构建的三级课程体系有了更加明确地定位,它们在高中课程结构当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将成为课程建设当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高中地理课程建设尚未完善,并且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来说,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校本化必将成为关键部分。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中地理;校本化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推进,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学生们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学生的基础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让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学好地理知识,成为老师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而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校本化的推进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1、影响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校本化的因素
         (1)学校老师方面的因素
         几十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于自己的教学,但是对于课程的概念却不清晰,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把课讲的非常透彻精彩,并且能够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训练,以希望学生能够在考试过程当中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但是老师们却很少能够考虑究竟什么样的成度才算是恰当的。在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校本化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老师持有异议,因为在他们心里,校本化的推进将会让他们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固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教学经验,而且还需要耗费老师们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并且老师们对于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否成正比也不明确,所以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应该考虑到的问题是,课程最终的实施者还是老师,所以说想要有效的推进校本化,就要把教师团队的建设放在首位,只有让老师从心里接受了地理课程校本化,才能促进老师更加具有创造性,保证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校本化的有效开展。
         (2)学生群体方面的因素
         校本课程的开发针对的是特定的学生群体,可能是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学校,甚至是某个班级当中的学生群体,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三点就是社会发展、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科知识体系,具体的针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课程建设校本化的过程中,注重的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种教学理念,所以在对于学生的需求方面更加重视。在校本化的推进过程中学生群体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果学生对于某个事物比较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更加专注的去做这件事,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会大幅提升。

对于地理这门课程来说,如果学生对课程非常感兴趣,课堂积极性很高,那么老师也会更加有成就感,反之,如果学生对于课程十分厌恶,积极性很差,老师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了。另外在课程建设校本化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学生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在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校本化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利用课程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并且能够“平等对话”,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碰撞出新的火花。
         2、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1)不断提升地理教师队伍素质
         地理教师作为地理课程校本化的设计者和推进者,本身的素质需要不断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课程建设校本化的顺利实施。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课程设计应该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就是教学任务,需要掌握的也只是教学方法,只强调教好这门课程。但事实上,老师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所以说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具体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首先转变传统观念,对于教学来说,老师的观念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教学观念将会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的要求当中,应该更加注重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并且教学的开展要面向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出学科的价值所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能力。此外,老师还要加强现代地理教学理论,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资源和技术的利用,还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2)加强校际合作,相互借鉴经验
         课程建设校本化的实施需要不断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虽然说每个学校的情况有所差异,但是基本的思路还是相似的,在在校际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资源共享,集百家之长,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另外这样也能够推动区域内的教学向着优质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是各个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的工作目标,一举多得。
         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只要有想法有能力,就可以去创造,而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校本化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充分结合新高考的背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当然在开展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于老师素养的提升,充分关注学生的心里状态,从而为课程建设校本化的推进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海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张大来. 高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