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趣味教学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4期   作者:杨春金
[导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初中数学课堂能够成为欢乐的海洋,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之魅力、体会学习之趣味

         摘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初中数学课堂能够成为欢乐的海洋,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之魅力、体会学习之趣味,在教学中打开数学的大门,引学生探索、思考,初中数学教师就必须在开展课程教学中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思维动起来、兴趣动起来、手脑动起来,从而让初中数学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数学;趣味教学;对策
         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托尔斯坦曾说:“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能够投入数学学习,教师应当从兴趣出发落实开展教学,在化抽象为具象、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有趣中打开数学趣味教学的大门,让学生在深化体验、强化认知中感受数学多彩魅力。
         打造趣味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在落实开展教学活动中坚持“以生为本”,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只有让学生真实的在数学学习中“动”起来,且是“主动”而非“被动”,数学课堂才能够真正实现趣味教学。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打造初中趣味课堂呢?
         一、灵活运用问题,让学生因思考而“动”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便是思维运动的过程,而思考的过程同样是学习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的最主要形式便是提问,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利用问题衔接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教学互动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数学思维的培养。为确保问题能够以生为本提出,辅助教学,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提问学生: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注意提问的形式要有趣、提问的内容要分层,要在提问的过程中适当的“留白”,给每一位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的思考才有效,问题的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
    不同的学生因只是掌握不同、能力不同,在学习数学时势必会存在差异性。为了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确保教学贴近每一位学生。数学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2)鼓励学生多向求解,发展学生能力:回答问题、思考问题时学生思维运动的表现。且解题的方法本就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当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进行回答,可以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能够在回答问题中从不同角度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更好地实现自身数学素养的有效发展,这也是以生为本的重要表现。
         如就题目:妈妈去市场买了13个鸡蛋、5个鸭蛋、9个鹌鹑蛋,共用去9.25元;如果买2个鸡蛋,4个鸭蛋,3个鹌鹑蛋,则共用去3.20元,试问只买鸡蛋、鸭蛋、鹌鹑蛋各一个,共需多少钱?
         改题目解法很多,教师不要局限学生的思路。有的学生会采用凑整法进行求解,有的学生则采用主元法,还有的学生则利用“消元”法求解。但最终都可以得到一样的答案,即x+y+z=y-0.05+y+1.1-2y=1.05,这也证明了思维的可变性,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纵向性延伸、拓展,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3)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追问性提出问题: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进行问题的延伸,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动”起来,这样能够实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培养,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根据题目:直角梯形ABCD,AD//BC,∠A=90°,∠B=90°,∠DEC=90°,试分析AD、AE、BE、BC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因为熟悉直角梯形,很快能够找到这四条线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追问性提问,“若将图中的三个90°换成60°,四条线段之间将会有什么关系?若换成130°呢?”,这样的问题基于基础知识进行拓展,具有思考价值,能够深化问题的有效性,让学生的思维运转起来,在解题中实现趣味数学学习。


         二、教学环节创新,让学生因体验而“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效转变教学方法,采用新式教法实施课程教学。新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利用能够让数学教学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能够给学生新奇的数学学习体验。在多样的数学学习体验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充分被调动,数学课堂也会变得趣味盎然,趣味教学的目的也能够有效达到。
         为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因体验而“动”起来,教师应当注意“权力下放”,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探索、思考的主人公。
         (1)小组合作教学法:该教学方法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助探究,学生们在合作解决问题中智慧碰撞,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切实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该知识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平方差的推导过程,并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公式。教师就可根据教学重点设置小组合作的问题,在对学生精心分组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我体验平方差推导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答疑解惑、在合作中总结知识。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出几道计算题目:①(1+3x)(1-3x);②(a+3)(a-3);③(100+5)(100-5);④(x-7)(x+7)。
         基于计算题让学生们小组解答,并且探析四个题目存在的规律,结合所学知识推到平方差公式。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加深学习体验,深化学习效果。
         (2)情境教学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妙。在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创设数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数学知识。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利用实物创设情境等,都能够优化数学课堂,加深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因实践而“动”起来
         生活与数学之间本就是紧密相关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数学也具有应用价值。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建构趣味的数学教学课堂。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因实践而“动”起来。
         (1)精选贴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案例: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降低学生对该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学生也会在轻松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足球比赛作为教学案例,创设如下情景:已知球队上半场和下半场的进球数和被进球数,要求计算球队的净进球数。然后按照题目给予学生几种不同的情况,如(+3)+(+1)···+4;(+2)+(-4)···+5等。学生们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很快能够根据生活实际问题得出有理数加法模式即“=符号+数值”。
         (2)布置生活化数学作业:实践出真知,教师应当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改变过去的“题海战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数学中用数学,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能够在完成数学作业中以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而给学生新奇的学习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作业完成积极性,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以生为本。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想让建构一个趣味盎然的初中数学课堂,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落实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让学生“动”起来。这里所说的动起来是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动”,而不是在教师的压迫下被动的“动”。只有学生自我需求的、积极的学习行动才更有效、更有趣,数学课堂也会因学生“动”起来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唐锦秀.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趣味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03):70-70
[2]王世锋.基于学生差异的初中数学趣味教学[J].读天下(综合),2019(19):168-168
[3]王克明.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趣味化教学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14):32-33
[4]魏正聪.基于兴趣出发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4):4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