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强化学习效果。老师应在课堂上积极创设生活化情景,将数学课堂延伸到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充分锻炼学生动脑想象力,让其自主发现所看到过的数学知识;通过培养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当中更加游刃有余。借助以上策略,老师可以卓有成效地培育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在新课标改革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成为老师教育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在充分把握核心素养内涵下,总结分析教学经验方法是老师应该着重考虑的育人目标。在讲授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老师要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和涵养。鉴于此,本文尝试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进行考察与探讨,以求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些许参考建议。
1.培育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可以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成绩。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跟课程具体知识无关,相反,它们二者是息息相关、互相融透的关系。核心素养可以提升数学逻辑辨析能力,提高推理演算水平,促进计算精准度的保障。也可以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强化学习效果。培育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单一化目标,而是要充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将数学知识学透学活,能够自行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利用数学思维来建立学习过程的闭环模型,突破高分数的学习评价层面,确立综合学习效果的高能力教学模式。
2.培育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2.1创设生活化情景,将数学课堂延伸到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
数学核心素养不能只是书本知识的升华和深化,还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学生兴趣点建立在其自身熟知事物之上,进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课堂注入乐趣新元素。在生活化情景当中,学生能将冷冰冰的数学符号和公式赋予温度和情感色彩。
例如:
老师在讲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识点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场景来解释角的旋转以及相对应的边角关系。假设学生到公园里坐摩天轮,让学生将自身视为一个点P,把摩天轮当做一个近似的圆O,其半径为r,自己的座位到摩天轮圆心的连线作为旋转的边。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摩天轮转动时,自己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圆心角α产生怎样的变化。
同时,老师可以由此引出sinα、cosα、tanα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变化。
2.2锻炼动脑想象力,让学生自主发现所看到过的数学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除了需要老师对学生的指引之外,还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塑造。很多数学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动脑思考的作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在用中。让自己的经历充满各种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探究性。
例如:
老师在讲解“斜率”的知识点时,由于斜率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虽然可以通过在黑板上做图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一概念,但对于斜率知识点的运用,并不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老师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接触过的有关斜率的事情。有的学生就会想到自己跑步上坡时会很累,有的学生则会说坐公交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在下斜坡的时候,车速会快很多。当然,更为常见的是,上下教学楼的楼梯正是学生每天都会经历的小事儿,而这也隐含了斜率的含义及特性等内容。如此,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的所见跟数学知识结合了起来。
2.3培养逆向思维,帮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游刃有余
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学生思维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通过正向思路迎刃而解,又要采用逆向思维来让化解难题。毕竟,在数学知识中,有些解题的条件在逆向思路的分析下会更简单。
例如:
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有的时候会碰到解一元三次函数的难题。当然,高中数学课程并没有明确要求掌握一元三次函数的解法。这个时候,老师要把学生的抱怨和气馁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学生可能会认为在学完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函数解法后,面对一元三次函数时,思维是向前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逆向分析,即回过头来将一元二次、一元一次函数的解法套用在解一元三次函数的问题上,也就是通过方程的配方将一元三次函数转化为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乘积形式。这样,学生借助逆向思维,就能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成长历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师要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通过完备的策略来提高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力,并通过解决问题来提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高中学习期间,老师应该在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向上和方法上给与正确有效的帮助及指导,让学生从量变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丁平平.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质培育策略分析[J].教师,2020,(3):63-64.
[2]何黎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及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