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三大规律”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栾林 刘姣
[导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三大规律”规律为理论指导,完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反馈机制,打造学生喜爱、科学高效的思政课堂,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1]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三大规律”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三大规律”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第一,坚持思想政治规律。所谓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是指高校在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只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高校才可以保证办学的正确方向,培养出可靠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能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之中的优秀学生。
         第二,遵守教书育人规律。“教书”和“育人”是高校教师缺一不可的职责。所谓教书育人规律,是指学校教育要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首先要坚持教育者的带头作用,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高校的各专业课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道路上形成潜移默化的强大合力。
         第三,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是指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形态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个体思维能力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时期,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意识,但仍旧面临着许多成长和自身发展的问题,并且其意识形态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将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教师要通过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和心理发展状态,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
         二、提高教师素养,建设坚强有力的思政教师队伍
        青年学生正是处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就对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深厚的理论素养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高校教师应该通过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籍。其次,要准确把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外,思政课教师面对的学生专业背景大多各个不同,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广泛吸收知识,做到博采众长,更好的给予学生价值和理念方面的指导。
         第二,提高高校思政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最重要的两个职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是提高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师可将所研究的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推动教师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从而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融合。


         三、改善教学方法,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堂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一,创新教学艺术,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教学应是“教”与“学”的结合。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在教学中的双向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融通起来。思政教师可以针对社会生活中意义重大的现实问题等内容进行选材,围绕一个情景或一个话题,采取专题式教学、学生授课、开放讨论等方法。既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发挥“学”的主体地位。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思政教学效果。随着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许多高校教师已经将网络技术融入教学实践中。例如,教师利用自媒体平台采取直播的形式开展线上教学。运用网络手段开展思政教学对于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进行网络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指导,了解基础的新媒体新技术的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信息数据的管理和监督,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四、建立反馈机制,实现教学工作的自我优化
        建立系统全面的反馈机制,可以使整个思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课前反馈,掌握学情状况。思政课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也较多。为了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在课程开始前,可以先在线上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问题调研,掌握不同专业学生对思政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认知和他们的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把握不同专业的具体学情,以此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以此达到精准施教、因材施教。
         第二,课中反馈,控制教学节奏。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把握教学节奏和过程,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主要采用课堂互动讨论的方式。教师通过专题或案例的方式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从正面引导或直接纠正学生发言中模糊不清或错误的观点,实现即时的师生互动。
         第三,课后反馈,掌握学习成效。课后反馈是指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布置作业或者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课程的建议。课后反馈可以采取从线上到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反馈可以通过课后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学校成立督导组听课等方式进行。线上反馈则是教师利用社交软件和问卷征集学生对思政课堂的想法。总之,教师以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为依据,为下一步教学的改进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对世界历史的当代贡献”(L18BLW023);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体教学模式构建及其实效性研究”;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高校课堂的教学规律及实效性研究”(JG18DB149);2019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基层党支部政治建设的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2019GXDJ-QN018)。
作者简介:栾林(1982-),男,辽宁鞍山人,副教授。刘姣(1996-),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