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认知的江苏高考地理情境化试题的理解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叶苏兰 贾艳红
[导读] 情境化试题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热点,地理学科拥有丰富的生活情境
        摘要:情境化试题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热点,地理学科拥有丰富的生活情境。高考地理情境常以区域为载体,注重考察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基于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江苏高考地理情境化试题案列进行命题思路分析,并从区域地理知识、区域学习方法和区域发展评价三个维度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的构建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指导中学地理实践教学。
关键词:区域认知  高考地理  地理情境化试题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展开,地理课程愈加受到考生和家长的普遍重视。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理教育的发展有着引领和示范效应。地理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情境化试题是指考试时给出具体的试题材料背景,具体的材料背景构成试题情境,给考生完成思维任务或操作活动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1]。情景化试题符合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2]。
(一)凸出区域位置,彰显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地理情境化试题通过文字或图像等创设一个具体的、带有一定现实性的情境,将问题置于陌生情景,考生要从已有知识出发,调动多方面经验去分析和探索[3]。学生在地理情境分析中,进行最基本的空间定位,成为试题情境的共情者。同时有意识地从区域视角出发,分析地理情境现象,进行知识点的分类整合,逐渐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达成平衡。通过整理、回忆、联系等思维过程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在迁移重组中进一步加深对区域的认识。
(二)观察具体情境,调动多种区域认知方法
        地理情境化试题包罗万象,但在不同尺度下,对区域进行划分,由点及面体现出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在观察具体情境时,针对不同地理问题,需要调动不同区域认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地理情境化试题常常借助示意图传递地理信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学生除了运用地图法对区域形成基本的认识之外,还要分析情境中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并对形成的假设进行演绎猜想,最终掌握情境中的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在情境学习中,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渗透区域认知素养。
 二、区域认知下江苏高考地理情境化试题的分析
        2019年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地理科考试要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4]。地理情境化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用丰富的形式反应社会问题,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一.【2019年江苏高考地理卷29题】
        材料一  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 图1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2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____________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__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例一反映的是农村人口空心化引发的人口结构失调和农业衰退现象。试题情境与“三农”问题不谋而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6],是区域有效学习的关键。例一中的区域位置是东南沿海某行政村,其情境适合从小尺度分析。结合区域背景,对区域形成基本的概览后,学生可以认识到东南某沿海农村主要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继而运用区域认知方法,调动观察、提取、逻辑思维等能力,分析区域的层级差异,形成系统的认知。如例一中(1)、(2)两题,运用地图法,可以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分析法和归纳法可以得出此区域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自然原因。对区域逐层推进,可以发现区域发展问题,在特有区域背景下提出解决策略,辩证评估区域发展,(3)、(4)两题也就可以作出解答。
        例二. 【2018年江苏高考地理卷2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3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表1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4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
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与例一不同的是,例二中的情境呼应的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政策举措。按照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例二对不同城市群进行比较,适合从大尺度视角分析。学生定位区域后,概括不同城市群的发展特点,例二中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年发展较快,但相对南京城市群来说,其发展有不合理之处。在对区域进行初步分析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解答如例二中的第(1)题的题型。与例一相比较而言,例二需用到更为复杂的区际比较法,在分析区域背景材料后,对城市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回答例二中的第(2)题。结合问题情境,此时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情境化试题进一步检测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学习区域的基本地理知识后,学生发散思维,对区域发展作出综合评价。例二中针对成渝城市群发展问题,进而从城市功能、城市体系、产业发展等维度思考解决策略。
          总之,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学生从区域角度认识地理环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奠基石。地理情境化试题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中学地理实践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尹庆丰.“情境化试题”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J].物理教师,2019,40(09):31-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侯志坚.地理高考新情境试题设计及解答[J].地理教育,2013,(12):37-38.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正式公布[OL].中国教育考试网,2019-1-31.
[5]成航,苏惠敏.区域认知素养内涵浅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4):4-5.
[6]丁生军.“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7):10-12.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改革改革工程项目(2017JGB162)、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7XJGA23)、(2017XJGZ23)共同资助。
         第一作者:叶苏兰(1995-),汉族,江苏泰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在读研究生,教育硕士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
         通讯作者:*贾艳红(1977-),女,甘肃白银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地理教育与GIS、遥感应用研究,E-mail:j-913@163.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