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中职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冯承伟
[导读] 当前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初期,心理和身体的承受力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摘要:当前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初期,心理和身体的承受力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个性特点鲜明,集体意识淡薄,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对学校管理和教育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更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要从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德育课教师更应该肩负起这一重任,中职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要加强对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训练,这也是新时期中职生的必修课。
关键词:中职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而中职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成长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本文就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中职学生的现状,结合中职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实,分析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可行途径与方法。
        一、新时期中职生的现状与背景
        1.学生年龄偏小,心理和身体的承受力差,生活处理能力差,道德品质修养差,纪律意识淡薄,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对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容易肆意行事。
        2.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产生厌学现象,大部分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依赖性强,心理自卑、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上,从而沉迷于网络游戏。
        3.个性特点鲜明,大多数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片面追求自我价值,追求享乐主义,不求上进,对生活缺乏热情和责任感,逆反心理大,法律意识不强,甚至出现拉帮结派,敲诈勒索,打架斗殴等现象。
        4.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比例较大,成分较为复杂。特别是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性格孤僻,心理存在障碍。而且相当一部分中职生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往往情绪低落、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沾染了某些恶习。
        二、中职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实基础
        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让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开展养成教育,加强对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与引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新时期中职生的重要课程。
        为此我们需要实施相应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主要包括:
        1.纪律行为的养成教育。学校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要保证各种教育手段的正常实施并产生应有效应,必须以纪律作保障。
        2.基本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职学生的主要缺失,往往表现在道德修养的缺乏,对学校管理造成较大损坏。
        3.理想目标方面的养成教育。理想目标是每个社会成员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更是中职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支撑。
        4.学习品质尤其是意志品质方面的养成教育。中职学生要熟练掌握一门乃至多门技术技能,就需要有勤奋刻苦、勤学好问、重视基础、勤于积累等方面的学习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
        5.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要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奉献、协作互助、忠于职守、遵规守纪等方面的综合职业道德素质。
        6.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要通过仪容仪表礼仪规范、职场礼仪规范、交往礼仪、涉外礼仪和节日习俗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则和社会交往法则,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做人。
        7.勤俭节约品质的养成教育。

要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
        三、中职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可行途径
        中职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技术行为习惯,为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成为合格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胜任的岗位生产技术,而且需要能够适应企业和谐发展的思想素质、个人品质和道德行为规范,因此养成教育是一个以“培养目标”为目标,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的实施,综合思想教育的滋润补给,有内容、有层次的推进过程。
        1.教师言传身教,提升人性化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确立理想,明确目标,提振学习信心,构筑学生养成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撑.人不可无弘志,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理想目标教育有待提升,应该开展内容充实的目标理想教育,使学生重新明确目标,树立远大理想,构筑起思想灵魂的支撑。学校应通过主题班会、展板宣传、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建章立制,严明纪律,对学生理解和尊重,使养成教育规范化、长期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有相应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学校应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加强制度建设,深入实施《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目标和学习目标“双目标”考核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办法》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考核评价制度,定期考核,将结果纳入学生学业成绩之中,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狠抓常规行为训练,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行为习惯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养成一生受用的品质和习惯,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入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渐改掉了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气,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要做到反复抓,步步落实。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营造学生精神家园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能仅仅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更应该积极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与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增加校园文化元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5.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形成育人合力氛围。
        学校要重视与学生家长多渠道沟通,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家长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健康向上思想的形成,通过社会媒体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本贤.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3.(11)
        [2]王玲;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62-267
        [3]戴斌荣;高中生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23
        [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