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蒋兴艳
[导读]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
        【摘要】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整和人格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范畴,音乐是使人达到完整的人,即人之本性的人和人格健全的人;是构建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开发直觉思维进而增强与抽象思维相配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音乐课   自我修养    思维创造力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强调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他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的确,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教育以外,还承担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当今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的音乐课应该如何顺应时代成为“新常态课”?我个人认为有如下观点: 
        一、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我修养
            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感知,只有教师本身受感动,才能引导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实践表明,许多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勤于耕耘,因此成绩卓著,受到人们的尊敬。
        二、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中融入情感教学
        音乐这门学科是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而良好的情感表达通常会在相应的情境中产生,所以,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之间进行紧密结合,确保能够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进行具体且形象的阐述。其次,在对音乐教学环境设置时,一定要构建与其能够进行良好匹配的情景,进而有效带动学生自身情感,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课堂,并融入其中,从而学生运用音乐来对自身情感进行有效表达。所以想要构建起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师就一定要对其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特点,按照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创建适合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如:在欣赏《春之歌》这课时,我对教室进行相应的布置,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春天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同时让学生对春天和秋天进行对比,从而真正体会到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良好情境的构建能够更好地推动情感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们都知道,音乐不仅能够充分展示人的实际情感,还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宣泄,因此只有将自身真正融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中才能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以及交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歌曲本身的旋律着手,正确引导学生对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组成、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使学生实现对声音良好的控制。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效使用多种方式、方法,更好地对歌曲中的情感进行有效表达,加深学生对歌曲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解《同唱一首歌》这一音乐作品时,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深切地体会到我国多民族的团结融合,使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更好地融入其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更好地把握,进而充分体会歌曲中所要抒发的情绪。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确,音乐能诱发心底最原始的积极情感,轻松欢快的音乐能使人心情愉悦,雄壮有力的音乐能使人积极上进......通过音乐教学感召学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只怕不抵抗》》这类课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中都有“编创与活动”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音乐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音乐。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例如:在管弦乐《龟兔赛跑》赏析课中,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对乌龟和小白兔的音乐描写,主要以单簧管和大管阐述,分别表现了兔子和乌龟的形象,学生通过辨别乐曲中出现的乐器音色,想象故事情节,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演一演,编一编,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乐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让他们爱动、爱玩、爱想象的天性得以发挥。在教学《大鹿》这课时,为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手段把学生带入一个茂盛的大森林,而森林里一只小动物也没有。这时,学生便会猜想各种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表演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对歌词进行创编。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兴致自然被激发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大胆表演的肢体协调性将取得很大进步。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勇气都将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贾迎安.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J].科技信息,2010,(18):694.
        [2]韦继华.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8):131.
        [3]林薇.小学音乐教学之情感教育探析[J].数字化用户,2013,(31):189.
        [4] 尹爱青. 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5] 王善西. 创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J].音乐天地,200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