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从现场表演、乐谱记录、录音录制到电台广播、电视转播、网络直播的多元化转变过程。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现今网络课程被更多人所接受。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有其独特性的优势,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传统的辅助式教学手段,同时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可以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出现。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直播,慕课,微课。
作为人文学科重要领域的音乐教育,其作用是实施核心素养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途径。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社会并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为顺应社会需求,音乐教育逐渐朝向更为快捷和广泛的网络空间发展。网络音乐教育的出现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紧跟社会音乐传播趋势。
一、自媒体公众号
随着自媒体公众号的发展,越来越多关于音乐的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有个人的公众号,还有音乐文化企业或机构公众平台,以及音乐专业院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会有规律的发布很多相关的音乐知识与专题,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讲,这是目前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人们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时间不受环境限制地进行高效学习。比如中央音乐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会将本校很多优秀的老师的讲座编辑成图文、视频等形式发布,让非本校的学生可以一起感受国内最有专业权威的名师的魅力所在。还有一些擅长某一乐器的音乐人士,在个人的公众号上进行每天练习某一技巧的小视频发布,不仅视频的进度很适合想要自学乐器却没有什么基础的演奏者,同时还会适合有一定基础但技术练习方法并不科学的学者。这些发布者会很用心的制作好电子乐谱,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二十多分钟的练习时间,而且通过打卡的形式鼓励在线学习者一起练习,达到循序渐进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直播平台
随着钉钉、抖音、快手等一系列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刷视频、看直播的生活习惯。同时一些专业性技术人才及制作团队,也开始注册账号,定期直播与发视频形式进行教学。例如2020年年初微风音乐文化推出的一系列钢琴家公益直播课程,请到全国各地知名教育家做在线直播,但对于大多数钢琴家来讲,也是首次尝试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授课,并觉得对着镜头自言自语的上课方式略有些不习惯。对于全国钢琴爱好者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琴童及家长而言,这种资源的共享无疑不是一次巨大的收获。因为我们知道线下的一堂大师课的费用是较为昂贵的,并且上课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的。而通过互联网的线上教学,教育家可以将自己多年的宝贵经验浓缩提炼进行在线授课,并且可以与网友进行直接的互动与答疑,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新颖的也是未来发展很重要的一种趋势。其具体优势为:
1、教学效果明确性
对于一小时左右的直播课而言,教者会慎重的考虑教学内容,因此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同时讲授者会根据具体的受众群体,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定,从而达到重难点问题的突破。
2、受众群体广泛性
据统计,在一堂直播课程中,同时在线人员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同时观看。因此与传统的音乐课“一对一”模式或者是小集体授课模式比较而言,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受众面积,但同时也对直播设备的承载力及网络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考验。
3、直播回放补充性
在传统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学习者仅仅是记笔记的形式,将重点知识记录下来,这种学习模式是单一的图文式,即时性,不可逆。
但人的学习集中力是有限的,直播或视频课程却可以将整堂课保存下来,在学者遗忘或者想要复习的时候都可以进行反复回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识的弥补性和巩固性,也大大提高了用户线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效率。
三、MOOC课及微课
对于远程教育,各大院校的一些精品课程都已有录课,形成了丰富的慕课资源。现在中国各大高校也有自己的学校云,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供音乐爱好者上网学习。主要形式有网络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等。这些课程对学习者的预备知识无特殊要求,有音乐赏析、表演及理论相关知识背景或仅是对音乐有兴趣的爱好者皆可参与。这类的课程多以赏析为出发点,涵盖一定的音乐知识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了解音乐的表现特质和不同形式的表现方式,领会中外音乐艺术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精神,调节对音乐审美的真实体验。
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进行“音乐”关键字的输入查询,会有大约341个相关课程推荐(截止搜索时间为2020年5月14日前)。学习者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个课程大纲,加入到某一课程学习后,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期限。内容不仅有精美的视频、PPT,还有课后测试,如填空题、选择题、论述题等,形式多样,方便于学者自我检查学习情况。通过全部内容的学习后,需要考核测试,最终完成该课程,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这种形式不仅是为学者提供了学习平台,同时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对一线教育者备课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可谓资源共享。
微课,以视频作为载体,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增强学生上课的感知性和主动性。微课通常放在课前运用,教师通过班级群平台发给学生,学生主动观看微课视频是学习自主化积极性的标志,有益于提高学习效果。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微课”具有短小性、明确性、以及简易传播性的特征。信息时代的今天,微课教学模式已然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模式,体现了我国音乐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四、音乐类APP
随着移动手机、平板的发展,移动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介质,因此很多音乐类的APP也是音乐学者必备品,如一些调律APP都已代替实物调音器、电子乐谱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纸质乐谱使用等。例如:目前拉丁舞类用户量较多的“蓝舞者APP”,提供的音乐不仅对具体舞种有清晰的分类,减速、加速功能,而且还加入了人声节拍器功能,帮助学者可以边听音乐边数拍子,强化记忆和练习动作。同时,一些硬件条件较高的学校,教师及其团队会研发一些适用于教学课堂的音乐类APP。
结 语
由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好这把剑的话,就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此看待网络音乐教育还是应该在坚定其优势的基础上,认识到网络化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如:网络音乐课程资源形式单一、缺乏直观性指导、课程流失率严重、互动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音乐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性、即时性与互动性等优点的发扬。因此,网络化音乐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混合式的教学互动策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音乐教育中最有效的途径。网络化和传统教育模式两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也是目前最符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解决方式。
未来的网络化音乐教育数字艺术创作的优势将体现在音乐的多维度表达、数字化传播,以及建立人们对于未来音乐更多角度的欣赏方式。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时代的音乐教育离我们己经不再遥远。5G能给音乐教育带来多大的改变,值得我们共同期待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淼.高校钢琴教学模式探微[J].当代音乐,2009,(05).
[2] 郑依萌.自媒体公众号——音乐教育的新途径[D].中国音乐学院,2019,(03).
作者简介:李苑,工作单位:大连海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