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儿童美术教育积极心理的建构探析 ——例谈平面意象绘画教学构想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徐雨婷
[导读] 在当前的教学中,儿童心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摘 要:在当前的教学中,儿童心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谈到心理教育,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进行正面教育,直接进行疏导;但是,换一种思路,我们也可以间接的在课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儿童的绘画技能,更多是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锻炼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来完善儿童的审美心理,让其能够获得完善的品格,积极的融入社会,达到相统一的境况。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幼儿教师如果能够将关心和美好的品质带入教学,则有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心理教育 学前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不同于往,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和要求远高于从前,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教育儿童们的深层思想,积极心理学则可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影响其成长发展。在美术教育中,积极心理学与其有着很大的契合点,两者都有利于完善儿童的人格,影响儿童的思想理念。同时,两者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积极心理学促进美术教学,美术教学从而进一步的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与提升,使儿童能够有一个能加积极的心理态度。美术是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纵观历史,不同国家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文明,这些文明有一部分就寄予在美术作品中,这些作品是美、是精神的象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构建文化情景,让儿童在情景中感知美术,感知美术中国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享受知识熏陶所带来的欢愉,慢慢的构建起自己的审美体系,形成正确积极的三观。
二 、积极心理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为什么在课例中要融入积极心理学呢?积极融入心理学能够拉近师生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儿童受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积极,从而增加课堂效率;心理与教学的结合,可以强化美术的教化功能,完善儿童的品质和人格。下面就以平面意象绘画教学为例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究。
(一)情绪带入审美
审美代表了一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感知,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印象,是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不由自主的进入到情景当中去,去进行审美体验,从而引发自己的心灵感悟产生共鸣,陶冶情操。
        比如课前老师可以让儿童欣赏钢琴曲,让儿童在轻松的钢琴曲中放松心情。然后带领儿童进入学习状态。可以以梨为例,首先就其外部形态引导儿童说出自己的视觉感受,继而过度到内部形态,鼓励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梨子的内部形态像什么,并且让儿童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和儿童解释这就是所谓的意象绘画
(二)引导自主探究
        教育的魅力不是在于教成绩而是在于教习惯。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也都有着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我们要寄予儿童充分的尊重,为他们创造一定的空间,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探究思考,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中。在美术中又一个特点,自主学习在美术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群体性的,在群体的相互碰撞中则更能激活新的思维。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两张对比性强的美术作品,然后让他们欣赏并且说明自己的理由,这个时候,儿童们就会有不同审美,出现不同的意见,儿童在听取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的思考自己的看法。等儿童发言完毕,老师可以用比较鼓励中肯的话对儿童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且点明更深层次的意象,让儿童不仅有一个直接的客观印象,也增加一些主观印象,对意象画又一个深度的感知和了解。
(三)鼓励创新的智慧
        美术是人们心灵的一种客观反映,每一幅作品里面都寄予了无限的世界,这是非常抽象的,毋庸置疑,它需要想象,需要创新。当人们把心中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时,里面便渗透了独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老师可以鼓励儿童进行创作,并且对儿童表现出来的大胆构想表示赞赏,增强其创作的信心。
例如可以选取一幅蕴含丰富精神的美术作品作为课堂展示作品,引导儿童进行想象,不拘泥于作品所表现出来视觉效果,更可以去想象里面的颜色、线条、画中的意象。当儿童们在回答问题时就已经在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了,在最后老师可以将画作的内涵讲与儿童听,并在讲述的过程中和儿童进行互动,互相交流。点明意象可以超越时空界限。
(四)构建自信的心态
        在学习中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心态能够让学习事半功倍。一个自信的儿童和一个自卑的儿童是截然不同的,这受影响于经历、环境、兴趣等等多种因素。老师在课堂中可以注重激励,用激励的手段来给儿童充电。儿童的具体状况也各不相同,老师可以在观察后因材施教,抓住其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儿童的信心。
        例如,可以问儿童生活中是否有意象画,再引导儿童说生活中有哪些意象画,再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意象画引起儿童的兴趣和画画冲动,当看到儿童的眼睛里面充满渴望时,可以烘托一下气氛,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些表现手法和绘画技巧,激励儿童自己动手创作。
(五)分享成功的喜悦
        分享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它有着非常强的传导性,可以给自己也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的感知。儿童能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轻松的愉悦,能够在成功中享受到巨大的幸福。这些都有助于儿童的美术学习。老师可以为同学们建立一个比较开放性的环境,让儿童们能够在其中自由的发挥,在抒发感情中寻找自己的好伙伴,在人际交往中分享情绪,在互相学习中提升自我
        例如让儿童展示自己的作业并且让儿童进行点评。首先让展示的儿童来详细说明自己的表现手法以及自己想表达的含义,然后再让同学们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建议,在过程中老师可以加以引导,这样同学们可以在互评的过程中互相欣赏,享受被肯定的喜悦,训练审美思维能力。
 
三、总结
  美术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完善思想。我们应当始终保持理念,始终把儿童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不断进步,真正实现美术教育大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旭晓.美学通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