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要求之后,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教学的核心素质培育,而对于学生的核心组织培育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的。对于中学时期的学生而言,身体正处于发育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内进行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够提升学生的健康状况、生理状况和各方面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学生体能和健康提升的重要阶段。然而在现有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教师革新教学理念,进一步地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保证这一时期内学生的体质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质健康;中学;
引言:在学生时期树立积极锻炼的意识、增强身体的健康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由于中学生存在各种学习压力以及其他的一些的原因,使得学生必要的身体锻炼有所欠缺。因而,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考虑到孩子现今及其以后的发展,应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繁重的学习之中也能够有兴趣来加强体育锻炼。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体魄。在人的一生中,不管他从事何种活动和职业,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最为重要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条件,在中学时期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将会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强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再者,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宣泄不良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会带动人体大脑中主导情感的右半脑产生兴奋,使得运动者能够感到一种愉悦感。对于中学时期的学生而言,时常会处于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中,比较容易产生疲惫、厌倦的负面情绪,因而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帮助他们舒缓情绪,同时有利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二、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减少
对于中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学科科目繁多复杂,学习任务较重,因而首先就学生自已而言,很少愿意花费时间去主动进行身体锻炼;其次,就其他任课老师而言,通常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侵占学生的体育课时间。因而,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时间被一再压缩,中学时期的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锻炼不足,体能较差的特点。
(二)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乏味
就目前对大多数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调查来看,中学体育课堂中存在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化,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概念都只停留在跑跑跳跳之上,缺乏新意与创造性,体育锻炼活动也较为单一、零散,相互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联系以促进学生整体体能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也不断降低。
三、相关的改进措施建议
(一)融合多种项目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针对现今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内容与手段单一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融合多种体能锻炼项目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学习和锻炼兴趣。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课程要求明确提到,对于中学时期的学生项目锻炼应当主要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快跑、耐力、投掷以及各种跳跃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因而,在这一新要求的理念引导下,教师可以坚持以田径教学为主,同时融合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将跑步和跳绳活动进行结合,让学生在跳绳的过程中跑起来,或者结合体操中的翻滚和跳山羊,结合走、 跑、 跳、 投等多种身体锻炼手段。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
(二)中学体育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电子化信息设备进入我们的生活,现今人类的现代化生活已然离不开借助于相关的信息化设备,对于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为了顺应“互联网+”背景下的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数字化信息设备。例如,教师可以引进一批体育穿戴设施,包括电子手环计数器等。此外,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每一位学生的有关身体素质数据、运动的时间效率数据上传至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数据技术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科学的数据化分析。这样,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对每一位学生的体能锻炼提出专业化的建议。
四、结语
学生时代正是学生身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体魄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是家长、老师对于学生的期盼,更是学生日后开展各项工作、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基础要件。为此,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调动起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锻炼的主体,学习到相应的体育锻炼技术,拥有一个健康的良好体魄,为幸福的一生打下健康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兴石,许栋,李璐,李晨燚.初中体育多样化理念下震川中学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体育师友,2020,43(01):23-24.
[2]俞晓.关于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3):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