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可见,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已经无可厚非地成为幼儿园的基本课程。那么,如何在大班额环境下借助幼儿的直接经验,利用丰富的教育环境组织有效的以游戏为载体的集体教育活动呢?重点参照笔者研究的课题“大班集体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并结合所在园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并深入推广的“354”游戏教学模式实践情况,在此就活动目标的制定,师幼角色的转变,幼儿参与率的提高,听评课平台的有效利用等四个方面粗浅谈一下个人对大班集体教育活动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集体教育 指导 目标制定 角色转变 参与率提高 听评课
【正 文】
笔者近几年每学期都会深入大班班级听评80余节的集体教育活动,活动中能看到的是,老师重视度高,准备充分,能认真对待,有的老师甚至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反复的整理活动设计,找同伴说课,认真查阅资料,制作教具。活动组织形式各具特色,切合幼儿年龄特点。老师们都能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和组织活动,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将枯燥的教学活动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自然贴切的游戏准备,乐趣融融的游戏过程,首尾呼应的主题延伸,令“354”游戏教学模式又一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我们的活动有的温文尔雅,有的激情满满,有的探究不断,有的思考无限。我们的一节节活动,集聚了老师们的智慧与心血,也充分显现出了教师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可见,“354”游戏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率,顺利达成游戏活动的预定目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集体教育活动新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广。听评课环节,老师们能在认真聆听他人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比较、讨论、反思,逐渐思路清晰化、概念明确化,这种相互间的学习已经成了一种自觉行为,这种良性的发展态势会在潜移默化间将我们老师的认知水平与驾驭教学能力提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些进步的取得都是不断学习与创新教学的结果。
成绩固然重要,问题不容忽视。老师们在集体教育活动组织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诸如,游戏介入的目的不明确,教育方法“一扶到底”,幼儿主体地位不能得到体现,没有及时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进行资源整合等。结合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大班集体教育活动要上高水平、高层次,对管理者而言,有效的指导很重要,以下四点指导策略供各位同仁商榷。
指导策略一:目标有明确的针对性,实现行为支持的专业蜕变。
在五大领域中,每个领域的目标、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要求与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紧紧围绕领域目标及子领域要求及参考值,结合本班幼儿实际制定活动目标,然后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活动。从评赛现场来看,即使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部分老师往往注重的是一些外在辅助手段的应用,活动目标的制定没有紧贴领域目标,活动的流程未能很好地达成活动目标,两个围绕流于形式,变成了“两个脱离”,导致活动南辕北辙、效果不佳。这次评赛是在标准班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要求老师既要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又要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参与活动,获得发展。但我们在评赛中经常看到的是,老师忙忙碌碌完成自己的教学环节,对于幼儿的表现要么敷衍评价,无针对性,要么干脆视而不见,老师的积极回应太少,孩子在活动中很少感受到被认可甚至被关注,导致兴趣游离于活动之外;有的活动中老师关注的仅仅是零星的“好孩子”,而大多的幼儿被忽略,于是游戏中出现了参与率低、等待时间长、目标达成度不佳等现象。
指导策略二:呼吁活动回归本真,实现师幼角色的华丽转身
由于是全园性的评赛活动,老师们从思想上非常重视,唯恐活动不能按自己预想的进行,有的通过提前反复试讲,有的提前不断跟幼儿苦口婆心叮咛,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活动基本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几乎看不见“意外”现象,更未见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基本是按照老师的既定思维在活动,自己的想法在反复纠结之后决定被搁置。这样理所当然地完成了活动内容。可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会反思,如果活动中没有新问题,哪来新发现?又何谈新生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活动中让幼儿的思维活起来,行为才能更加主动,兴趣才能被激发、被延续,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真正让我们的教育行为真正体现幼儿行为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而不仅仅只是一味地喊口号。思想的转变已经完成,行为的突破更具意义,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实践中做得到。
指导策略三:尝试参与“标记”法,实现关注全体的成长目标
如何提高大班额环境下幼儿的活动参与率,这也是一大难题,一节活动仅仅只有25分钟左右,如何让五十多个孩子都能参与到活动之中?老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名孩子的情感需要及发展表现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呢?我在实践中发现,老师可以通过“标记”的办法予以尝试。例如,参与而且效果良好的孩子老师给贴小红花,那么,当下一次参与机会来临的时候,老师便可以在众多举手的孩子当中迅速发现没有参与过的孩子,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老师不要顾虑孩子的畏难、羞涩、胆怯等因素,俯下身子,耐心等待,给他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个大方的点赞,静下心来,静待花开。
指导策略四:充分利用听评课平台,实现专业素养的完美提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老师们都忙碌于繁琐复杂的保教保育工作,彼此间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取长补短、提升自我了。幼儿园可以多为老师搭建听评课交流平台,让老师们在相互听评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成长策略,逐渐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平台有了,那么自信呢?这就需要管理者在这期间多给予老师鼓励与支持。老师的成长和幼儿一样,不可操之过急,也需要我们耐下性子慢慢来,由起初的不愿说逐步实现想说、会说、能说的阶段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为之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所听到的,更有她们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流,执教行为的反思与改变,这就是属于老师的专业成长,职业自信会带领她们不断地去探寻从教理想,去追求职业幸福,专业素养的提升会让我们的老师信心满满、幸福满满。
总之,幼儿教育的改革首先要从思想改革开始,作为一所幼儿园,老师的成长决定着保教工作的质量与水平,而在大班额短时期内难以缓解的背景下,集体教育活动如何上水平、上层次?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深入实践与研究。幼儿教育是一项不同于义务段的特殊教育,它需要我们老师以更加专业的工作态度、更加投入的工作干劲、更加精湛的教育艺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实践、打磨、再实践,以保教水平的“节节高”为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助航,以个人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实现自己在幼教领域的完美蜕变!我们不是名师,但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仁师”,我们不是专家,但我们一定可以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赢家”,因为,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 2001.7.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0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