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智慧研究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刘亚琳
[导读] 程翔老师从教三十余年,一直把语文教学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进行学习和探索
        程翔老师从教三十余年,一直把语文教学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进行学习和探索。他的探索涉及中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教材编订等各个领域。程老在谈论阅读教学时认为:“阅读体验”首先指的是学生原始阅读的感受,这种感受没有任何外界干扰因素,是最纯真、个性的,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阅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格外留心,从而加深了学习印象。本文通过观看程翔老师的讲座视频以及课堂实录,学习观摩,整理资料,对程翔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智慧进行了几方面的总结。
    一、注重学生的原始阅读与原始理解
        程老认为原始理解就是:学生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扰的因素下,完全自主地在进行阅读,对文本进行最原始化的文字上的阅读。而阅读教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让学生进行原始阅读,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程老提到如今多媒体手段非常多,应用也比较广,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格外警惕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学生对于文本的原始阅读。有一些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一上课就使用大屏幕播放课件,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都用上,可是一番操作之后,学生并没有接触到文本,这样是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的,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所以程老在这里明确的提出来,我们阅读教学,阅读理解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学生认认真真地接触文本本身,去阅读文字本身,我把它叫做原始阅读。
        学生的原始阅读就是学生拿着课本,再拿着一支笔,一边读一边划,一边划一边读。老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有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文字上的障碍,有的学生可能在划的过程中把握的不太准确这个地方该不该划。教师留心学生的阅读行为,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进行干涉,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从我们中学语文课本的篇幅长度来看,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大约在15分钟左右这样的一个原始阅读时间。原始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应该让学生划出来,在后面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来提出并进行讲解,这就是原始阅读的过程。
        进入到第二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通过原始阅读之后所产生的原始理解,就是学生建立在原始阅读基础上的,对于文本的最初始化的一个理解。学生进行原始阅读,必然要产生原始理解,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一种现象。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来把握和理解这篇课文,而学生的原始理解往往是比较幼稚的,比较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学生中幼稚,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它奠定了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逻辑起点。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原始理解不是太重视。
        程翔老师的课堂实例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注重学生原始阅读和原始理解。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中,程翔老师给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原始阅读,读完之后让学生来谈谈你觉得这篇课文好不好,喜不喜欢,你对这篇课文最初步的印象是怎样的,这就是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原始理解。而让程老想不到的是全班同学里面很喜欢学习的只有三位同学,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不喜欢这篇课文,甚至有的同学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选进语文课本。那么当学生来表达了自己的原始理解之后,老师就要想到,我的教学就应该从这里开始,我要通过我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能够理解到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如果教师不去关注到学生的原始理解,就只是从备课的思路上去给学生讲,结果讲了半天发现学生并不喜欢这篇文章。从而程老得出了这样的教学观点:教学一定要去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当程老教完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后,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表示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让学生从不喜欢变为喜欢,这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所以学生原始阅读的意义在于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


        二、引导学生产生后续理解
        在学生原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朝着一种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教师的下一步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后续理解。所谓后续理解就是建立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为了达到实现对文本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种种有益的探索,种种理解的过程。后续理解的过程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占据主体地位。程老关于后续理解有这样三个主要的观点:一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受到他人思想的启发,会对自己的原始理解做出某些调整,生成新的东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小组学习的环节;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如某某学者,某某专家,他对于这个故事持这样的观点,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和你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这就是另一个层面的一种碰撞。三是教师要讲出自己对这个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看待一位教师是否成熟,往往是要看他是否拥有对这个文本的独立见解。教师阅读过很多资料,不能盲目信从于他人的观点,应该自己独立的分析与判断,最后得出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当老师亮出来自己的观点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又进一步拉近了。
        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原始理解的过程,称之为生成过程。新课标颁布之后,在课程理论上有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关注课堂的生成效果。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固然是与课堂目标的达成度有关,但是如何来达成目标,是以教师满堂灌的形式,还是以学生的生成形式来达成目标的,这才真正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上。后者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行为,学生在课堂中亲身参与并将学习内容内化生成之后,他学习的行为才真正发生。所以程翔老师认为在研究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什么时候才是真正地发生了,就是学生自己变为一个学习的主体了并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他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自己的头脑中一步步形成,这个过程我们才把它叫做生成的过程。
三、学生最终达到基本理解
        课堂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基本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慢慢提高。程老认为基本理解有两个标准:一是理解必须能够在文本的客观面貌中找到依据;二是长期以来,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那些专家学者,对这个文本的理解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但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它可以是多种理解。例如;对《孔乙己》这篇文章矛盾先生与鲁迅先生理解是不同的,但没有对错之分。基本理解也不是绝对理解,它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文本一旦诞生,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读物之后,它就不属于作者本人,而是属于广大的读者,属于这个时代,因此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一个文本的解读而发生变化。
        基本理解需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可能会出现不一致。尊重学生主要是表现在为实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对学生进行的尊重,并不是为解答某一位学生的于课堂目标无关的问题而耽误其他同学的学习。所以,当老师说,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我们课下再来探讨这个问题不是对这个学生的不尊重。
        二是当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会出现了不一致。当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或者是科学性文章出现在语文课本中时,教师要来重新确定这篇文章的语文功能,发挥出文章作为语文课本的工具性功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个语文老师,他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他能够准确的把握一篇课文的语文的方向,他能够比较清晰的、准确的给一篇课文定位,这个定位就是确定她的语文功能。
        对程翔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智慧的研究,能够发现他一直将学生摆在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一线教师通过对其阅读教学智慧的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