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路琳
[导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彰显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在学科教学中突出学科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思考,积累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学科教育
        当前,随着学校内外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教室里的教和学也在发生着风云突变,但立德树人之根本始终不变,这就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来说如何突出核心教育尤为重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首先我们应明确核心素养之内容要点。因为我们知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仅是指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其重要的标志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综合能力。其中也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要求反映了教育活动的总目标。从功能上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它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支撑。核心素养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的高度、深度,决定一个人生活的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所有的教育有境界。一个社会的文明,取决于这个社会所有成员的素养,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指向人,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细化,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引擎。
        其次,我们要明确学校“有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的问题,因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当前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许多学校做了很多事情,但对于这些事情该不该做,为什么该做或不该做并不清楚。学校工作的碎片化和盲目性严重,主体性和科学性不足。师生生命有限,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学校的各种资源也有限。因此,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不是多多益善,不能老用加法、乘法来进行学校改进;而应该是把最该做的做到最好,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该做的事情上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其反映了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目标。虽然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支撑核心素养的发展。
        再次,我们应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传统的学科教育过度在学科知识上做文章,学校和教师一直纠结于学科知识的容量、难度,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烂熟于心,而对学科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却知之甚少,对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究竟要形成哪些核心素养以及怎样形成这些核心素养也不甚了解。学科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教育是按既定目标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活动过程。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求教育活动中明确“培养什么人”,着力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规划制度中的工作很多,最需要把握的事情是:树立明确的正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规划的灵魂,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把学生当做获取学校政绩的工具,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而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负责。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以学科教育为本位,学科教育以知识传授为本位,家庭教育以扩张孩子的知识容量为本位,甚至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把提升学生的智育水平作为主要目标,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身心健康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核心素养则聚焦教育中“育人”的短板,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了基本的、具体的评价标准。教师的育人意识淡漠,育人能力缺失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活动必须做到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学生核心素养本位的根本转型。


        现阶段学校提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遭遇到一些阻力,包括来自家长和上级领导的阻力,但我们教师要有战略定力,不管外部风云任何变幻,都要坚定坚决坚持,不要被来自外部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学校重新调整工作安排,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尺度,应是其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贡献度;与核心素养相关度不高、对核心素养培养贡献度不高的工作,可以少做甚至不做,以腾出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核心素养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它体现了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素养---即教育价值所在。素养让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定位教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标,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是常态,教师常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课堂上教师总是想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什么都不舍得放弃,把传授知识的数量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指标。教学中学科思维方法的体验,学科思想的渗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重复和模仿,缺乏创新的思维训练,教育异化为记忆和训练。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学科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在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学科方法、学科思想,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再有,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学科教学要从细节上扎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依法施教,科学施教,以学定教。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确保这种专业化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追求,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方式和策略。其关键在于了解真实的学情,依此确定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使教学活动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它还体现在教师能够根据实际的学情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纵向的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落实以学定教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在学科教学在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后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其设计应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虽然不对学科知识作明确要求,但观念的确立、思维的形成、思维方法的培养都离不开知识,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在微观上要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宏观上要注重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相关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核心知识的学习过程,应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探索体验获取知识发展品质的过程。学生学习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很多所谓的高效课堂只是着眼于大容量快节奏传递知识,机械重复的强化训练,很大程度上缺失了学生对法则、规律建构过程的实践体验,对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应用,这样功利的做法,很难让学生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思考,积累经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受到启迪,发展学生智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这也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合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
                  2.《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8期
                  3.《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3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