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付了娥
[导读] 现阶段我国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在受新课改的影响。当然,在初中数学教学上也同样不例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能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并且效果也十分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并不是一帆风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视。

付了娥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实验中学  湖南  邵阳  422400
【摘要】现阶段我国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在受新课改的影响。当然,在初中数学教学上也同样不例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能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并且效果也十分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并不是一帆风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初中;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1-284-01

        在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使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问题情境教学上的问题创设非常重要,能够不断使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提问的时机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几个阶段来论述问题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课前导入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
        课前的导入环节对于教学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通过有效的课前导入,能不断的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较高的积极性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课前的导入环节的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学生就会有熟悉感,不会感到很难,会使学生更好的接受问题、理解问题。但是在这一环节中,还需要考虑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若问题太简单,学生就会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问题的设置太过于难,学生会知难而退,学习变得越来越消极。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要求了问题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不然问题的设置就毫无意义。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准备几组相似三角形,而后使学生观察图形,在观察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它们对应边的比相等,但是夹角却不相等,还能判定是相似三角形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通过观察,而后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
        二、在课上的教学环节应用问题情境教学
        教学中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就是提问,提问也要注重质量。除了要在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时机外,还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这既能保证提问的质量,还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提问的指向性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在一节课中一定要有几个支柱性的问题,来支撑教学的进行。而提出的支柱性问题,一定是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然这样的问题设置会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教师在讲解“乘方”时,把可以准备一些长方形的纸,让同学们自由的来折叠,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折成一个正方形在这之后,让学生测量出正方形的边长,使学生回顾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随后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来支撑教学。问题一:“现在有一个正方形的桌子需要铺设桌布,已知桌子边长是40厘米,桌布的面积可以表示为402厘米,但是要怎么样计算呢?”。问题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习的氛围营造的非常良好。


既然设置了问题,就需要学生的回答,而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及时评价。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无论学生的回答思路或者结果如何,否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通过长时间的联系,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三、在课后应用问题情境教学
        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并不意味着教学结束了,还需要学生后续自己的学习和巩固,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而这时,教师就需要应用问题情景教学。除此之外,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有时很难全部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点,通过课后的反思,而后及时的反馈给教师,就能使教师及时的解决学生的问题,还能及时的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和进度。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像常见的几种问题的公式有以下几个:
        1、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时间
        2、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3、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这几种常见的公式,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接受,但是通过课后习题来检验教学结果时,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并没有理解透彻,对于公式变形的应用还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时教师就需要在课后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问题一:“甲、乙从学校出发,相向而行,已知俩人走的总路程是5000米,其中甲每分钟可以走100米,共走了x分钟,而乙的速度是每分钟150米,共走了y分钟。甲所走的时间数是乙所走时间数的2倍。求甲、乙各自走了多久?”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也能自己总结出来关于行程简单的变式问题,例如在问题中的公式就是: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问题二:“现在我们知道在工程问题中所涉及到的几个数及其数量关系,那么现在有一个工程,甲一个人单独做需要x小时才能完成,而乙只需要10小时,甲所需时间是乙所需时间的1.8倍,如果甲乙二人合作需要多少小时完成?在这里面已知的条件有什么?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就能直接对应好数量关系,从而列出一元一次方式求解。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上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一定要注重提问的时机、难度、结合学生生活等,这样才能使问题情景教学法的价值得以发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万玛吉. 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
[2]申龙飞.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 .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3]孙庆萍.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J].宁夏教育,2019(03):61-62.
[4]罗琴. 刍议如何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