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教育渗透教育教学每个环节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黄国华
[导读]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制度建设、管理育人、网络德育等途径,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总体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使之进入课堂,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任务、新挑战。

黄国华    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中心小学
【摘要】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制度建设、管理育人、网络德育等途径,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总体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使之进入课堂,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任务、新挑战。
【关键词】德育教育、课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68-02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为期四天的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题培训班培训中,认真聆听了曾令辉教授等几位专家关于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深感中国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感和使命感,“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成为了学校教育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全区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制度建设、管理育人、网络德育等途径,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总体目标。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教育的核心。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忠于祖国的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使之进入课堂,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任务、新挑战。
        一、提高认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把筑牢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作为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拓宽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渠道,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学校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引导学生敏于求知、勤于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全面培养善于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能力素养。全面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建立刚性管理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使学生在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丰富美育课程内容和课外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开足课时,开齐课程,确保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留足时间、创造空间。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强化广大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行为引导,推动社会各界主动承担教育职责,着力推进全员育人。把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全面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棒,决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到实处。


建立完善教育现代化指数评价和发布体系,科学评价教育发展水平,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推动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建设良好教育生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改革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从师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质量等综合维度来评价,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启智明理尚德的职责。
        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用好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国家统编中小学课程教材,加强学校特色教材的编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推动高中阶段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团课党课。利用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道德规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牢基础,上好底色。
        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习者的思想和认知特点,着眼于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学区龙头学校的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帮扶学校积极主动引导被帮扶学校,通过“法制进校园”专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课堂,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师、中小学优秀教师“特色示范课堂”,打造系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课堂。
        三、转变思路,拓展德育教育新途径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存在于德育课堂上,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因此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而各学科均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
        四、立足国家统一教材,深入挖掘德育素材,让德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根据学科特点,全方位、多渠道准确挖掘教材中明显的德育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以及其中蕴涵的红色故事、革命精神、感人事例、榜样人物及正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科文化,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教学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融入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如语文、历史教材中蕴含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祖国的文明古迹,讲述革命英雄故事,榜样人物,英语教教材一些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数学教材中先进人物事迹及严谨数学态度,音乐教材中蕴含很多如《国歌》等革命及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的歌曲,美术教材中的爱国作品、优秀事迹,体育教材中的体育精神等都都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一)充分利用日常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利用“国旗下讲话”、“大课间活动”、“课间十分钟”、“团队活动”“校运会”、“校园艺术节”、“学校社团活动”等,巧妙、适当切入爱国主义教育,锤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美育、德育,润物细无声的为学生植入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抓住重大节日结合教育基地进行有国主义教育。
        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和以及“五四”、“一二?九”等节日,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革命旧址、红色教育基地及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熏陶爱国主义思想,牢固热爱祖国、热爱人人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牢记使命。
        六、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校园德育环境。
        合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展板”、“学校LED屏”、“黑板报”、“学习园地”等载体,广泛宣传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入德育文化,从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