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中学生德育教育方式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乔琦
[导读] 如何加深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中学德育教育的重点课题,在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信息获取途径诞生,显然传统的教育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本文将通过实际情况分析我国民族区域中学道德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乔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四川  茂县  623200【摘要】如何加深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中学德育教育的重点课题,在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信息获取途径诞生,显然传统的教育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本文将通过实际情况分析我国民族区域中学道德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教育;民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74-01

        引言:
        我国自古以来都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中学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不断的加强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持续深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号召同学们成为党和社会的接班人。
        一、我国目前民族区域道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性的教育方式
        由于应试教育的要求,我国的教育模式逐渐僵化,课堂中心也由学生为主,变成了以老师为主,教师们机械性的灌输道德理论知识,仅仅重复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没有做到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应用的转变。机械性的道德教育,使得学子们被动性的接受知识,脱离社会实践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们提不起兴趣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极大的降低了道德教育效率。
        (二)忽视德育实践工作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东西,道德学习也不例外,许多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忽视实践作用,注重形式主义,以校规班规约束学子,但是却没有在他们心中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取向。道德教育的灌输需要漫长的实践辅助,教师们不能仅仅只是凭空的理论教育,要加以实践作为辅助,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事半功倍。
        (三)忽视学生主导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学生才是课堂的核心,而在中国课堂上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关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参与者有很多,如教师,父母,社会群体,在道德教育的课堂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调整教学方针,而我国现有课堂“祖传教案,万年不PPT”这种落后的教学风气,显然已经影响到我国学子的道德水平,对道德教育事业产生难以弥补的后果[1]。



        二、民族区域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索
        (一)革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我国道德教育课堂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积极的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只有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进行后续的道德知识传授,老师们同时还应该开展道德知识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玩耍之中,在实践之中,潜移默化的对其进行道德知识教育,使我国德育教育不再止于书本,不再止于老师们的口头传播,是一门深扎于社会实践,与学生们生活高度结合的品德学科[2]。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来帮助教师更好的改善自身教学方式,每周可以进行道德知识评奖活动,评选出班级内部的道德之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在课余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革新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引导力量,知识的传播者教育的组织者,就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作用。教师作为中学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深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教师们的道德素质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尊师重道的优秀品质。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相应的教师研讨会,促使教师内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并加大与外部院校的合作工作,互派教师学习相关先进的教学经验,并且可以派遣教师进入地方民族区域,进行教育工作,达到提高教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把控校纪校风,重视德育教育
        要想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教育水平,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学校必须重视和监督学生团体的行为举止,塑造良好学风,不要忽视学校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到为人师表,应以德服人,使学生打心眼里尊敬教师,这样开展道德教育必定事半功倍。
        可以选择在班级内部设立,道德督查小组,应不少于三人担任,每月轮换一次,负责监督班级内部的道德风气。
        (四)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战场毫无疑问应该是以家庭为主,以社会为主,教师只能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而家庭教育对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学校应该加深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督促学生家长监督学子在课余生活的行为作风,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每学期应该召集全体家长开展家庭德育知识普及工作,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学子道德综合素质,探索新式的教学方法,是新时代教师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师团队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差异,根据学子地区的不同调整道德教学方案,并勇创新高,持续深化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工作,建立学校家庭老师三位一体的教育关系系,达到提高我国德育教育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中正,赵胜男,严明杰.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程桦.关于法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启发方式的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1):168-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