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吴娟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是中小学学科教学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运用丰富的语文素材,立足课堂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健全的人格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娟     湖北省巴东县神农中小学  4443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是中小学学科教学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运用丰富的语文素材,立足课堂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健全的人格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 人格素养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39-01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利用多元教学手段,形成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引起师生共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渗透正确的“三观”教育,把新课程“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目标落在实处,家国情怀理念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学生心灵,让语文教学处处绽放鲜活的情感魅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构建开放民主的和谐师生关系,形成师生情感共鸣
        新课改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上下级关系,没有权威意识,拒绝专制作风,师生之间是学习的伙伴,地位平等,人格品等,尊严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是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只有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学生内心的激情才能真正迸发出来,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个性张扬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语文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做学生人格的引路人,知识的风向标,以亲密的学习伙伴关系,与学生多元互动,构建平等型语文情感课堂,以亲密友善的朋友形象走进学生内心,引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形成师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才会乐学、会学,积极上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情感升华习惯。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幸福是什么》课堂教学时,可以与学生一起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自身对幸福的定义与理解。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生活形成正确思想认知,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幸福的含义,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情感认知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合理构建课堂情境,将课程内容通过十分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引导和气氛的渲染下,对课程中包含的情感内涵加以认知与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例如,教师在进行《桂林山水》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真实的景观与风景图片,或者生动的视频,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下,进行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在构建课程情境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家乡中的风景,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到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和深入学习,对家乡对自然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上,课堂讨论常态化,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教学途径,能够有效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格与个性特征,而他们的价值观还不健全,这时的他们难以明辨事物的是非、真假、对错,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萌芽期,只有通过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明辨是非,增强认知能力,加深对真善美、假丑恶的情感认知与体验能力。因而,语文课堂讨论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当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本内容中的情感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探讨和交流,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情感上实现有效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品德素养的进一步建设。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将相和》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文本中主人公所呈现的行为品格进行分析,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所具有的情感感悟和体验。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以及蔺相如宽容大度的品格进行互动,并围绕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进行探讨。促使学生在深入掌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也能够加深理解。
        四、让学生充当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体验中,提高学习兴趣,绽放求知热情,开发智力潜能,养成优良品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竞赛、演讲、讨论、辩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知识及知识背后的德育内涵,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实现校学生思想观与人生观的有效渗透。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地震情节为例,就其中所蕴含的父子之间的情感作为研究主题,鼓励学生通过口头作业积极演讲,促使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加深对父爱的认知与体会。以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生活中,能够更加体谅父亲。同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组织趣味的戏剧表演、诗词鉴赏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深入体会文化内涵,加深学生情感认知与理解。
        又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从而深入体会优秀的行为品格内涵。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参与古诗鉴赏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期间,对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加深理解,让学生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为国争光、乐于奉献的品德素养,使小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设计高品位的教学情境,挖掘语文情感内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鲜活的语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潜能,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健康的情感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小学生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诗诗 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J].教育研究,2016,(17),78-79。
[2]郑小伟 探析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新对策[J].学周刊,2017,(9),43。
[3]曾梅芳 论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J].教学与管理,2015,4,(9),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