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郑清扬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良好健康的成长。基于此,教师应当分析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策略。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郑清扬    拜城县温巴什乡中学  新疆  阿克市  842304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良好健康的成长。基于此,教师应当分析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策略。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1-286-01

        初中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分辩能力也还有待提升。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教师应当正确的引导,通过多个方面,加强核心素养与该课程的联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此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一、核心素养基本概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无意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在课程教学中,除了知识与技能教学以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更加重要。核心素养主要包含道德法律观,辩证分析能力,公共参与意识等等。具体展现了知识的文化底蕴,科学探究精神,道德人文素养,法治精神,实践创新等几个方面。而且,核心素养与基本知识传递的文化素养是不同的,它不但可以传递文化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中的情感,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认知,以此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关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非常局限,停留在教材内容上,忽略了课堂之外的教育。而实际的教学理念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且一切理念都来源于课堂之外。所以,仅仅停留在课堂之内,教材之上,是很难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作用和价值的。为此,教师应当打破以往教育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将眼光放到课堂之外,关注社会热点,国家大家,并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分析和沟通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最新的新闻事件,焦点事件等,分析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两者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比如,在部编人教版《珍视生命》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时下新闻“有关唐山大地震纪念34周年”的新闻,从这个纪念角度重新分析这个二十世纪全球大灾难事件之一的灾害程度,可以发现存活下来的人,失去生命的人,在灾难中,是如何看待生命的?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沉思,分析一下此次章节中生命的可贵,生命对一个人的意义,以此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时间段,应当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感悟,才是符合教育时代的需求。所以,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素养的理念和作用,对学生一生的意识感悟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目前的课程教学而言,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思想道德的真理。比如,在部编人教版《遵守规则》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不同的活动情境:活动一:公共候车室打手机“自由”;活动二:主要呈现的是一段视频,讲述的是一个车站的情境,有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小孩,为了帮助老公赶上火车,强行用身体阻挡车门关闭,车站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多次劝阻,该妇女依旧强行阻止车门关闭,造成该趟列车晚点出发。在两个场景分析中,教师可以提问:1.在生活中,你们是否在公共候车室是否遇到同样的情境?2.针对活动二中的情境,谈一谈观看视频之后的感受?这时,有的学生说:“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公共场合声音非常大的打电话,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学生B说:“阻拦车门关闭,难道不耽误别人的行程吗?这种人太自私了。”学生C说:“那么,公共场所也不能阻止别人打电话吧。虽然是公共场所,但是,也有接听电话的自由。” 学生D说:“火车不能停一两分钟吗?这样,万一出现意外事件,怎么办?”等等,学生们众说纷纭,得出的结论且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此刻,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此次章节的主题是什么?有学生回答道:“遵守秩序。”那么,生活中无论在哪,打电话都是个人自由,没有任何人可以要求什么。但是,在公共场所,环境是由所有人共同创造的,每一个人都有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公共场所可以自由打电话,但是自由的尺度应当建立在公共的利益之下,受到社会公共规则的约束。而活动场景二所描述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位妇女没有遵守秩序,随意损坏他人的利益,将自身的自由和权利建立在别人的权利牺牲上,所以,导致的后果也应当由本人承担。就如生活中拦截公交车或者出租车,有些人强行让车停下,冲出马路。这种行为既违反了社会规则,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通过这种方式,将一些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念转换为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某些知识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观念为主,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并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与技巧的应用,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1]蒋国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诚?明”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7):28-34.
[2]李佰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9(21):65.
[3]陈水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78.
[4]周佳青.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8(09):17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