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教法浅谈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刘晓波
[导读] 聋生阅读途径缺乏,阅读量不足,阅读能力差。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严重制约了聋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小说阅读为突破口激发聋生阅读兴趣,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培养聋生阅读能力。

刘晓波     太原市聋人学校
【摘要】聋生阅读途径缺乏,阅读量不足,阅读能力差。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严重制约了聋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小说阅读为突破口激发聋生阅读兴趣,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培养聋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说阅读   阅读方法  《祝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72-02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重要的一环。新课标对初高中学生的阅读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仅就目前中学生学生的阅读现状来看,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阅读的量严重不足。而聋生因为听力的缺失,接受知识途径的缺少,阅读量更是少的可怜,这是导致他们自主阅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聋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聋校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对聋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为聋生阅读能力的不足,他们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环境描写的各不相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更容易让聋生在阅读中有所体悟,所以在聋校阅读教学中,我把小说阅读教学作为了突破口,以提高聋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导致了学生知识储备的严重匮乏。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的文章《祝福》,虽然《祝福》一文的作者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鲁迅,但是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社会背景等还是不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我先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对作者、时代背景进行了搜集整理,目的是先让他们对小说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这样在阅读这篇小说时就能有一个大的方向,对聋生理解小说内容、人物起到了指导作用。
        一、反复阅读,强调“读”。
        小说的教学,首先要加强读的环节,哪怕教学时间有限,哪怕小说篇幅很长,哪怕教学任务繁多,我认为也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大量读文的时间。所以这节阅读课,我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去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摆到那个大环境中,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去看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小说篇幅很长,学生刚开始读可能有些困难,但读不懂不要紧,我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写旁批,把自己读懂的感悟和读不懂的难点都一点点记录下来。当然,学生读的时候教师最好不要干预,不要开始就把教师的思想、理解强加给学生,当然当学生读完后教师必须要检查他们是否有认真做旁批,要保证学生有真正的阅读。这一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不算什么高明的手段,但又可能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恰恰非常缺乏的。
        二、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强调个人阅读体验。
        学生在反复阅读完课文之后,我给他们提出了两个个问题。第一,让学生写一个《祝福》的内容提要。学生会发现这个内容提要不大好写,而这却是我对所学内容的一个铺垫。越是认真的学生越发现这个课堂任务看起来容易,但真要写却很难。所以不管学生们最后写出什么样的东西,作为教师都要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在这个阶段我要的不是他们的阅读成果,而是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传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单一的、狭隘的,即停留在训练和培养阅读知识、阅读技能的浅层次上,只顾及现行的直接目标而忽视隐形的潜在目标。而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第二,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故乡》《孔乙己》等小说作品,想一想鲁迅塑造的哪个或哪类人物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这也是对阅读教学课堂的一个铺垫。我在教学中试图引导学生关注《祝福》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为我们展现了百态人生,我不会局限他们对某一个人物的理解。同时,这一教学过程也是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巩固,是对知识储备的加强。
        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和具体的了解之后,我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了,而探究的方式则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在实际课堂中大部分都是走走形式,最后还是由教师去把探究的成果强加给学生,课堂效果收效甚微。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希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培养。
        三、自主阅读,趣味教学,创设乐趣,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兴趣。
        合作探究式的阅读其实可以包括很多内容,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他们展现出来的个性与能力也会给教师带来极大地震撼。
        学生们分了四个小组(学生按平时的学习小组划分,每个小组中学生的学生层次都包含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有的小组进行集体的二次阅读,然后将文中所有的人物形象进行罗列,并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有的小组以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为中心,用表格的形式以祥林嫂的年龄为时间轴,去概括每一阶段她的生活遭遇,最后对这一人物的性格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小组直接以“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为主题展开了辩论,把祥林嫂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结合了起来,大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也说明他们之前对阅读课做的准备都用到了。还有的组抛开对小说文本,直接分工用课本剧的形式去展示各自对每个人物不同的解读。他们稚嫩的表演,其实是他们在经过了反复阅读之后,对人物性格的深入体会,对人物理解的情感宣泄。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也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尽情的施展自己的阅读能力,我也感到很震撼,一直以来作为教师,我都是这个语文课堂的霸主,忽略了学生们的能量,其实他们在阅读学习中都可以“称霸一方”,只是我一直在霸占他们的课堂时间。
        四、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学生们经过了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其实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也形成了每个人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做一个信息的采集者,将所有人的感受、体验进行归纳、总结,对他们的阅读成果进行合理的过滤。这个过滤不是单纯的指出他们的对错,而是给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一个正确的指导。自由、民主的课堂,并不是无规矩的自由,特别是我们的聋生,教师必须对他们的阅读方式、体会有一个发方向的指引。当然对于学生们在阅读之后的感受、观点,一定要给予肯定,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与文本相遇时独特的体验和见解。这就是阅读教学中高层次的个体回归,只有这样一种崭新的教学指向,才有可能辟出一个宽广的教学空间。当阅读教学回归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学生才敢于批判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才能将文本中的积极情感与自己的体验追求合二为一,让学生发展自我。自由的成长教师应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才是语文教学中的绿色阅读。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是师生播种希望的田野,课堂气氛对教学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个死气沉沉甚至压抑沉闷的课堂是不能让学生高效率的进行阅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设置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这样就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感到了一种乐趣,课堂就如同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会激起阵阵涟漪。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额良好氛围,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深层次、广泛的,自觉地读书,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阅读,自主发展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并形成自己的感受,甚至是对文本的质疑,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表现。
        五、比较阅读,扩大阅读范围,全面增加学生知识面。
        拓展阅读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站在一个高度,把教材当做一个例子,积极审视材料,用好这个例子,超越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发展。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将祥林嫂这个悲苦的女人同这个单元刚学过的《红楼梦》中的另一个女性形象林黛玉进行比较。她们虽然不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前者反映的是民国时期的史实,后者则写的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现实。但是两部小说都关注了同一主题——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两篇小说都是围绕女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展开的,从这个角度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能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除了对人物遭遇进行比较,还对小说对两个人物的描写手法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手法也有了更好的了解,并能够借鉴这些人物描写的手法进行写作。同时,文本之间的比较,也让学生们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好书,能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这些课文的基础上深入,获得超课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阅读范围放大了,阅读量扩大了,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在阅读练习中,我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答题,自己如何理解就如何作答。这样面对以后的考试,学生就会形成自己思考的过程,理解文章分析文章都会有自己的方法,而不再盲目的作答。
        六、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从“眼睛看”转化到“提笔写”。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但一节课中所呈现出的课堂转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在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其实作业的实质是让他们写读了《祝福》之后的读后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础好了,写作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他们在经历了生动有趣且情感投入的一次阅读课之后,体会都很多,写下的文章质量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有新的要求,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通过释放阅读的兴趣,进而沉淀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是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关键。这节课我尽量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自己的主场中,学生们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被动接受,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对学习似乎也有了一种归属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在慢慢养成。而作为教师,我在上完这节课后觉得自己的压力更大了,我再也不能简单的把自己对文本的体验讲给学生,而是要运用更多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去引导学生学习,去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还需要不断的去“充电”,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从容的去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质疑,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学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学无止境,这四个字同样送给作为教师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版
[2] 《特殊教育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版
[3] 《让课堂说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8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