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经典著作《伊索寓言》故事的基本特征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杨倩
[导读] 寓言是文学领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样式。寓意于言,以故事的形式阐发道理。本文将结合经典著作《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诠释寓言的内涵、特征,显示寓言在开发人类理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杨倩    湖北省当阳市慈化小学  湖北  当阳  444100
【摘要】寓言是文学领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样式。寓意于言,以故事的形式阐发道理。本文将结合经典著作《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诠释寓言的内涵、特征,显示寓言在开发人类理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寓言    《伊索寓言》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62-01

        提到寓言,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伊索寓言》,这是一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文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堪称古代寓言的珍品,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奠定了寓言在文学之林中的地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它对人类文化,尤其是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深远,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十分推崇此书,由于它言简意赅,充满智慧,所以就是平常百姓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和乐趣,读者众多,影响很广,成为千百年来的经典之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伊索寓言》故事,比如《乌龟与兔子赛跑》、《狐狸和葡萄》等,它们篇幅短小,采用了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形式来表达某种思想、道德和人生哲理,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深刻的寓意耐人寻味,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对小学生来说,它不仅是一本展示善恶美丑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到底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深远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几则伊索寓言小故事的解读,谈谈个人的理解。
        特征之一:故事短小,寓意明确。
        “寓”,意为“寄托”,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由此说明,故事短小,寓意明确是《伊索寓言》故事的重要特征。比如《伊索寓言》中的《苍蝇》:“库房里有蜂蜜涌出来,很多苍蝇飞去吃。因为这东西好吃,他们一点儿也不肯离开,脚被黏住以后,他们再也飞不起来了。苍蝇临死时叹道:“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乐而丧生。”由此可见,对许多人来说,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在这则故事里,写故事的人赋予苍蝇以人思想,通过苍蝇之口揭示真理,发人深省。在故事的最后,苍蝇一语点出它们的死因,令人过目难忘。故事寓意明确,寓言是由喻体和本体两部分构成。喻体是所叙写的故事,本体即寓意,是寓言所阐发的教训或真理。17世纪法国的寓言诗人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的教训好比是灵魂。”由此可以推理,在《苍蝇》中,作者通过苍蝇因贪食蜂蜜致死的故事来向人们阐明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这种教训。


故事好比一个人的身体,那么教训乃至真理便是灵魂,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是智慧的体现,是某一方面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极强的思想启示作用。也可见寓意是主要的,故事是为寓意服务的。通常寓言的寓意既可以在行文中直接表述出来,也可以隐含于作品中,由读者自己去挖掘。许多寓言是在开篇或结尾直接点明寓意,像这首《苍蝇》就是《伊索寓言》中的典型一例。在这部经典之作中,类似《苍蝇》直接点明主旨的作品占了大多数。
        特征之二:比喻生动,借例分析
        优秀的寓言通常都会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传达道理,使之通俗易懂。它会在一个具体的故事里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如拟人、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的故事或形象来以此喻彼、以物喻人、借古讽今,表达主题。比如《伊索寓言》中的《两只青蛙》:“两只青蛙是邻居,一直住在远离道路的深水池塘里,另一只住在路上的小水洼中。池塘里的青蛙劝邻居搬到他那里去,一起过更美好更安全的生活。邻居不听,说难以离开住惯了的地方。结果,过路的车子把它轧死了。同样有些人在不良的习惯中混日子,在他们还没有醒悟之前,就死掉了”。在这则故事里,作者完全把青蛙拟人化了,在读者浏览一遍后,具有先见之明和善良品性的形象与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形象很快就会在脑海中构建。同时,这则寓言的象征意味也很浓厚,虽则写动物,也是借动物来喻人,两只青蛙,两种个性不同的人,生活环境各异,习惯各异,境遇不同。其实还可以联想到人际交往、自我品质提升等等。在此也可以看出,寓言的比喻不是就某一个句子而言,或者只限于一个形象,而是覆盖了整篇作品。作者通过具体的故事、形象来以此喻彼、以物喻人,使寓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传达出深刻的哲学内涵。
        特征之三:情节简单,言简意赅。
        在《伊索寓言》中,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的故事比比皆是,作者常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劝解、教育的性质。例如 《蝮蛇和狐狸》: “蝮蛇盘绕在一捆荆棘上,顺着河水漂流。狐狸看见了,说道:“船主和船正好相配”。这故事适用于那些作恶的坏人。还有《狼和小山羊》:“小山羊站在屋顶上,看见狼从下经过,便辱骂它,嘲笑它。狼说:“骂我的不是你,而是地势。”这故事是说,天时地利往往能给人以力量去对抗强者”,等等。上述故事全文都只是仅有几十个字,截取了两个生活中的片段加以概括,重在揭示道理,并不注重对细节刻画描写。那么要想把深刻的道理浓缩在如此短小的故事里,需要一件特别的利器—凝练的语言。在这里充分的彰显出寓言的重要特征就是情节简单、言简意赅,自然、逼真的故事情节,简洁、明晰的精炼语言从某种意义上准确的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人们往往会被告知真理都是朴素的,那么作为传达真理的工具,语言只需凝练,不必过多修饰。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将寓言称为“理智的诗”。将寓言和诗歌作比较,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比如都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所不同的是,诗歌偏重抒情而寓言说理性极强。寓言显示了谨严的理性逻辑思维,标示着人类理性思维的逐渐觉醒,所以,据此角度,比较好理解“理性的诗”这一说法。
        《伊索寓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淘洗,早已璀璨不已,它是寓言当中的一颗明珠,是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它折射出寓言的基础性作用,即人们通过寓言展现出了他们从无意识的幻想,到有意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去表现从生活中感悟的哲理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平静.寓言.儿童文学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12
【2】罗念生、王焕生、陈洪文、冯文华译.伊索寓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