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运用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张艳霞
[导读]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困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张艳霞    湖南省邵阳县塘渡口镇中学  422100
【摘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困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功能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67-02

        面对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感受文字中的激情、忧患、良知中引发学生对当今时代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探讨和拷问,去叩响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魅力。文学作品的美无处不在,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功能 ,充分发挥和利用语文教材的美感资源,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涵,让学生发现“美”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教师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并发现“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2、利用课文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这样,“审美场”就形成了整体效应,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教育。



        3、加强说写训练,让学生创造“美”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活动,是语言交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创造美、表现美的活动中,说话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言为心声,说话文明、有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要指导学生表现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一方面训练他们音质优美甜润、语脉清晰流畅,使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这一方面也要训练他们说话注意称呼,注意使用谦词敬语,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和语气,力求达到语言美。
        而我们学生的作文常常不能感动人,除了观察欠细欠深、表达技巧欠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作文中倾注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如果倾注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即使平时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学也会写出令人吃惊的好文章。因此,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将这种审美情趣在作文中加以倾注的能力。
        作文是书面语言表面活动,是综合性、创造性的智力训练。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更大的创造美。因此,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读促写,由模仿到创造美的境界。在讲读课文之后,应安排同类型的题材进行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以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境界。还可以在评讲作文时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范文比较,使学生由此对美与美的创造有真切的、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审美创造力。
        4、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深化“美”
        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如某教师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大家很好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是不够的。当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幅幅流动、多变的画面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时,那只是对自然、社会、人物“外在美”的感受,要达到深深的美感,还要揭示画面形象的“内在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如《海滨仲夏夜》描写的中心是海滨夏夜,作者抓住色彩和光亮的变化来写夏夜的优美。抓住沙滩、海水、海风、空气、天空来写出海滨的清新凉爽,这只是表现在“外在美”;而作者歌颂的时代——“我们许多许多父老兄弟们用宝贵的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自己的时代”才是作品“内在的美”。由此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热爱新生活的感情。徐宏祖《游黄山记》中描绘了黄山的高、路险、景奇的壮丽风光,表现了作品的“外在美”,而作者寻奇探胜,敢于历险履危的坚强意志和惊人毅力以及从中显示出来的只有勇攀高峰才能看到奇景的道理,才是作品的内在美。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蕴蓄的美,步步深入,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
        总之,语文美育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在语文教学和塑造人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语文美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特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的修养。
参考文献:
[1]杨宗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资源[J].俪人:教师,2015(18):80.
[2]赵志英.让语文教学美起来[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3(10):72-73.
[3]邴雪艳.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4(1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