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 培养“问”题学生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刘慧珍
[导读] 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教育准则。”因此在教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更应该关注去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让学生可“问”、会“问”、解“问”、乐“问”,在学生的“问”中落实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学生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试从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落实、多元评价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索。

刘慧珍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塘下镇罗凤中学
【摘要】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教育准则。”因此在教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更应该关注去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让学生可“问”、会“问”、解“问”、乐“问”,在学生的“问”中落实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学生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试从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落实、多元评价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学科教学;提问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55-02

        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教育准则。”然而,传统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往往是“师问生答”,虽然这种教学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被动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问”下,并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其心中的所“问”,因此在教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问”,关注怎样引导学生提“问”。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学生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试从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落实、多元评价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索,培养“问题”学生。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可“问”
        预习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但大多数学生只是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这种预习实际上并没有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提倡“提问式预习”,即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的时能对不理解或是希望进一步探究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在课上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来分析、解决问题。
        这种“提问式预习”,让学生带着质疑的思维去阅读指定的内容,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并善于联想、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会不断迸发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如在进行《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教学时,笔者不得不惊叹于学生活跃的思维!“明清时期中国不是很强盛的吗,为什么会被打败?”“英国人不远千里而来发动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战争的惨败,对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可见,布置课前“提问式预习”是一条可操作性较强,是一条培养“问题”学生、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思维力的有效途径。当然,在自学课本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某些知识,在提出有思考、探讨的价值问题的勇士,也有不成熟、与学科教学无紧要联系的问题出现。但相信长此以往,水滴石穿,在老师引导下“问题”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精彩。
        二、课中引导,让学生会“问”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因此,教师必须“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一)基于课题质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能够做到提纲挈领。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可以尝试用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who(谁)、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样)这六“w”引导学生解读课题。


如《北伐战争》教学中,针对课题可以提出:何时由谁进行北伐?为什么要北伐?伐的是谁?如何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导致如此结果?
        (二)基于课文插图质疑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图文并茂”。它不但做到了教材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图像与文字之间相互呼应、协调──图文互证、新鲜活泼、雅俗共赏。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从插图中发现问题,激活思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如《鸦片战争》中有“图8-4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图片里中英双方谈判人员的数量、姿势和表情进行观察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南京条约》不平等性及给我们的警示,升华民族精神教育。
        (三)基于内容对比处质疑
        比较的意义在于可以使感性的认识得到升华,使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相同或不同的事件、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发现许多问题。比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后,为了让学生探讨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教师可以出示一些资料如:“英国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产生疑问: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以史为鉴,对于今天的发展有何启示?运用这样生动、精辟的比较方法培养有助于训练学生横向、纵向把握历史,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发现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学生做到会“问”、善“问”。
        三、课后落实,让学生解“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因此课后落实,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此,笔者在作业设计时往往重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联系社会热点、乡土教材,设计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
        如在学习了《综合探究五我是社会小主人》一课后,笔者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校园内的任一现象展开调查,为期一周,并形成调查报告。学生非常认真的设计了调查报告等,其中调查主题很多涉及到食堂饭菜的浪费、校园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各小组也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可实行性的建议,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学校关注的、想努力改进的。这种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景、社会热点等联系起来设计出来的作业,让学生不断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验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并增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进而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四、多元评价,让学生乐“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进行评价。我们应当利用积极的、多元的评价鼓励“问题”学生,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吝表扬和鼓励,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珍惜独立思考的成果、体验提问的快乐、激发提问的热情。
        当然我们还可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体验和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直至把提问能力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如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提问记录本,由学生记录自己所提的问题与提问次数,由小组长负责监督和考核,根据提问的次数和提问质量进行量化考核,最后计入平时成绩。另外,也可以在班上设立“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加强家校沟通,在家长面前表扬孩子敢问、会问,好问的好习惯。经过教学实践发现,通过适时、科学、积极的评价,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和提问质量大大提高,每个学生都逐渐变得乐“问”。
        总之,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一切可以提问的契机,营造提问的氛围、启发提问的方法,尽可能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形成提问的习惯,提高提问的能力,培养“问题”学生。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