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下水文”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王强
[导读]

王强     四川省宜宾市叙府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27-0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号召我们教师“下水”作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下水文”的作用确实不可低估。它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能鼓起学生的写作勇气
        一般来说,学生最怕作文,甚至认为是老师赶着鸭子上架。为去掉学生的这种畏难心理,鼓起他们的写作勇气,我在去年四年级的一次作文课上,宣布:“从今天起,同学们写一篇,我也写一篇,并且是同一个题目。”学生都笑了,还有一个站起来说:“老师敢下洋捉鳖,我们就敢上山打虎。撸起袖子加油干。”学生的写作勇气一下被鼓了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到一个月,学生就由怕作文,不愿作文,一下变为想作文,盼作文了。事后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这就是心理效应的作用,很符合彝族偏远山区小学孩子的心理实际。他们大都比较耿直、率真,没有城里孩子那种快接受、善接受的特点,最喜欢跟着“带头羊”跑。因此,“下水文”对偏远山区的学生尤其重要,正如一个学生说的那样:“不知啥原因,我跟着老师跑了一阵,也喜欢上了作文,再也不怕了。”
        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
        常言道:“要想教别人去登山,就得自己先登几次。”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如此。


因为老师在写的过程中,从审题、选材到谋篇、成文,都亲自做了尝试,所以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哪个地方需详写,哪个地方需略写;哪个地方用具体叙述,哪个地方用概括叙述;哪个地方要自然环境描写,哪个地方要社会环境描写等等。这样指导起学生来,才能有的放矢,较好地解决那些学生在作文中的老大难问题。如果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再把自己的作文读一读,并说说某些地方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效果会更好。
        三、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谁都知道,学生只有乐于作文,对作文产生兴趣,才能写出作文,写好作文。肯定地说,老师的“下水文”有些地方甚至不如学生写的好。老师如能大胆承认自己的失误,敢把自己的“丑”亮出来,与学生的“美”进行比较、分析,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一定会一浓再浓,积极性就一定会越来越高。就我教的这个班来说,这样搞了一年,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上了好几个台阶。孩子们一致要求老师,一定要这样搞下去,并且说,老师如没有时间,不给俺批改作文也行。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下水文”的确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四、能使老师更好地甘当人梯
        我曾把自己前后的“下水文”做了一个对比,并要学生进行传阅,然后再写一个心得体会。谁知学生也不约而同地翻出了自己的作文,也来了个前后比较。由此一做,学生对老师无不更加热爱,更加尊敬了。其原因,用他们的话说,老师为我们甘当人梯,使我们更好地一步步走上去,我们对老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事后想想,老师就得乐于当人梯,当好人梯。“下水文”就是我们当好人梯的一个好办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老师再也不能只出题光要学生写了,老师哪怕累一点,也要抽出时间写上几篇,这对学生写作确实有好处。我认为,这也是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