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教育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刘慧超
[导读] 语文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语言知识,、语言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高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科书和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均衡

刘慧超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  028100
【摘要】语文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语言知识,、语言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高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科书和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33-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运用语文课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永垂史册。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培育学生的德育素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


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我曾设计一些作文题,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应该要活的有意义。
        三、巧妙运用教材,弘扬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
        教材课文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本身渗透着真理与美好的人性。新课标将高中的语文教材作为指导,从内容上进行选编,充分体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精神。语文教材的内容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的文章题材比较丰富,涉及古今中外人文精神的文章或作品较多。由于学生的文学语言感知力和想象力都比较强,以文本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从而拓宽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和知识面。
        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课,书中以全景式描写中国现代的城乡生活,主要以孙少平等人的矛盾纠葛为主线,刻画社会各阶层中普通人的形象,将人生拼搏、奋斗、追求、挫折、欢乐、痛苦相互交织在一起。体现的是平凡人的丑与恶、善与美,令人读起来荡气回肠。孙少平对自己曾经工作的地方還存有眷恋和热情,调出煤矿时,刚来到城市选择的也是煤矿,选择平凡。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将人性的丑恶与美好相联系,仔细体会其中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期待。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人性的美好并就此激发他们对假、丑、恶的厌恶和痛恨以及对真、善、美的期待和向往,正是它最根本的目的。
        四、开展广泛的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基础。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更加活跃,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个性。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应有的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和主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感悟课文的经典和精妙之处,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素养。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课外阅读材料。这样,能够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新知渐渐融入到课外材料或书籍的阅读、学习之中,实现课内外的知识互补,使课内阅读更加完善。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阅读方式,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素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识地语文素养于教学实践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语文素养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敏.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提高策略[J].学周刊,2017.
[2]王晋敏.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
[3]任海林.在语文项目学习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12):72-73.
[4]吴倩倩.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