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张延萍
[导读]

张延萍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西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21-01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数学课程更重要的是关注和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课改下新教材的使用者,在充分把握好教材的前提下,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如何让孩子会学,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主要在课堂,所以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才能实现这个重心的转变。在教学中我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首先做到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一些数学游戏,讲一些数学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我在教口算题时,常组织一些口算比赛的活动;教计算题时,常组织一些比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等活动,评出“神算能手”和“马虎大王”等;教应用题部分时,我常组织一些“你来问请谁答”的游戏,就是选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再由这名学生找另一个学生来解答,看谁答不出。一般这种方式,学生都会认真听别人的发言,都会积极参与活动。再就是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高年级课时也一样,凡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有关系的,能利用的就利用,需测量的就测量,需计算的就计算,学生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参与指导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注意保护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到见解,哪怕是不尽完美或者是微不足道的见解,都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可能是有点紧张,看样子是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要知道这个同学反应较慢,好不容易鼓足勇气举起了手,我趁机把她叫了起来,我想这回一定不要让她错过机会,她肯定能答上来。于是我鼓励她说:“别急,慢慢来说错了不要紧,把你的想法告诉同学们,慢慢想……”果真她想了起来,并回答的非常正确,同学们都高兴地给她鼓起了掌。在这种宽松的环境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交流情境,合作研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研讨,即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间的协作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学生具有爱与人交流,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这种学习形式,我一般用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难度的时候。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例如:在教学有关实际测量的问题时,可有几个同学在探索平面图形的面积或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等问题时,一般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由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教学中,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五、教师适时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信心和自学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并且学生有个好的学习习惯,定会受益终身。我现任的五年级是我从一年级教上来的,从他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到三年级的时候开始重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小数、分数、百分数等初步认识的问题时,我一般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再由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看从书本上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领会,去思考。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再全班交流,学生不懂的可问老师,也可以和同学研讨。
        有耕耘才会有回报。不知有多少次,我的学生争先恐后的站在黑板前向同学们介绍他们的解题思路,演示他们的推导过程,这些是同学们自己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