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将教学形式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生活应用,让学生有动力积极学习数学。基于此,本文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从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组织生活实践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活动中来,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将小学数学课堂充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由此对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学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因数学学科的抽象性而产生的厌烦感,更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而是在于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度分析教材知识,挖掘教材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将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从数学课上学到知识,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有更积极的学习劲头,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常见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教师可以在课上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安安的妈妈想去菜市场买三斤西红柿,去菜市场后得知每斤西红柿的价格是3.5元,那么安安妈妈买三斤西红柿要花多少钱么?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跟父母去菜市场买菜的经历,将数学知识与其联系起来,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兴趣去思考,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恰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生活实际应用。另外,在进行完该问题的探究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在跟随父母一同买菜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营造学习氛围
为了在小学数学中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自然地融入一些学生熟悉的日常活动,让这些日常活动成为教师营造新颖有趣的学习氛围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较强的理论性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导致很多学生因为努力学习却不得要领,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入来将教材中理论性的、抽象性的知识具体化、熟悉化,切实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比如,在“年、月、日”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个时间概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当天的年月日,如今天是2019年11月13日9时30分54秒,指导学生了解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从而引出要学习的年、月、日的概念。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三个时间概念,教师可以例举几个有意义的日子,如春节、元宵节、儿童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时间,进一步了解“月”和“日”的概念。教师接下来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日历作为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日历来将这三个时间概念与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加强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三、组织生活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还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准确全面地对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了解,也只有充足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所无法达成的。因此,教师要秉持着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在进行知识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准备一些简单的知识应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深化自身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统计一下学校小树林杨树的棵数。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学校小树林的杨树一共有11排,每排有15棵杨树,通过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可以列出15*11的式子进行计算,迅速得知杨树一共有多少棵,这比一棵一棵地数数要方便快速得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保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拜海云.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开展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01):95+101.
[2]田丽娟.有效使用生活素材以创设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