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现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民小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81
摘要:语文阅读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小学生而言,其从小就培养自己的语文朗读能力可以给其未来的语文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指导至关重要。但是研究发现,目前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语文朗读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指导技巧;
学生拥有好的语文文学素养对其现在和未来都很重要,而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是学生可以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关键因素,这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和英语科目的基础条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进行语文朗读可以提升其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指导教学技巧实施很有必要。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1.朗读教学时间安排不均匀,教学指导缺乏针对性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任务需要按时完成,因此对于语文朗读教学时间的分配来说不太合理。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来读懂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目前来看,教学效果不能全部实现。部分语文教师不能合理地规划语文朗读教学时间,因此朗读指导教学不具有针对性,教师不能合理地依据同学们的朗读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育。语文教师布置语文朗读课文内容,学生针对教师的任务去进行朗读,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微乎其微。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一定的感情,语文朗读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学生要带有感情地去阅读一些文章才能够读懂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课堂时间安排不均匀,学生就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朗读任务。教师无法把朗读课堂教学内容细致化处理,其指导教学就缺乏针对性。
2.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性,学生缺乏语文朗读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思想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比较贪玩。学生中很少有人可以静下心来去深入阅读一些文章或者书籍,更不用说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朗读,多数学生对语文朗读学习更是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朗读学习的兴趣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教师应该有和学生的互动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积极性。但是目前来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步,仍存在一些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意识。语文朗读指导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朗读技巧而忽视和学生的实际互动形式,学生也会因为语文朗读指导的不实际而在朗读时表现得比较乏味且没有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朗读过程很重要,但是学生的朗读形式更为重要,学生要带着感情地去朗读文章才能培养文学素养。针对一篇语文课文的朗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性,语文教师的指导教学形式实施就不彻底。学生的实际互动形式减弱,学生的课堂朗读积极性也会降低。
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化,课堂上学生学习氛围薄弱
小学语文朗读课堂教学中,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堂指导形式设计单一。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教学形式单一化,朗读课堂教学氛围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教师在朗读内容的设计形式上过于单调没有吸引力,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更提不起朗读的兴趣。有效的教学方案应该是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即通过了解每一位同学所感兴趣的文章类型去设计朗读课堂,让学生去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类型,提高语文朗读课堂形式的多样性[1]。小学教师在设计语文朗读课堂教学时,需要注意改变一下朗读内容的安排,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去朗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而是改变一下语文朗读课堂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毕竟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学生不能根据自己所喜欢的文章类型去阅读去朗读。
但是兴趣可以使学生积极的行动,教师提高朗读课堂文章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形式,使语文朗读课堂更加丰富多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投身到语文朗读课堂的教学当中去,从而形成浓郁的朗读学习氛围。
二、小学语文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语文朗读课堂安排合理化,有针对进行指导教学
小学低年级课程教学,每一门科目在时间的安排上都是相同的,一般来说是四十分钟。语文教师需要合理规划这节课的四十分钟,朗读时间的安排上合理化、均匀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朗读技巧指导教学。语文朗读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语感和发音标准,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就可以针对其教学目的展开,针对有发音问题的学生侧重发音标准的训练,针对学生朗读存在情感障碍的同学进行感情培养方面的指导,以及理解能力差等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训练,提高学生朗读学习效果[2]。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针对发音有问题的同学让其朗读“拍手歌”,进行节奏化训练。针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让其朗读“曹冲称象”,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其理解能力。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一封信”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小主人公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2.加强互动性的指导教学,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方针的实施背景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是课堂知识学习的接收者,更是学习主体。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教学实施方针,让学生成为朗读课堂的主要部分是有必要的。但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实际,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课堂自制力比较差。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朗读教学中积极指导教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加强互动性的指导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从而愿意跟随教师的课堂节奏,学生的课堂朗读积极性就能被提高。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师采取互动性的指导教学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小学生对话,小学生扮演小蝌蚪并让教师扮演小蝌蚪一路上遇到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开启一场朗读对话,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
3.丰富朗读指导教学形式,营造活跃朗读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指导教学时,需要注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形式的设计。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胜心,喜欢竞赛这种教学形式。因此,语文教师就可以设计朗读竞赛形式的教学设计,小学生为了在课堂上取得比较好的表现力,在课下会进行朗读准备的。针对朗读中的文字发音标准、情感表现力等都会有一定的训练。又如,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电子设备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使用网络多媒体设备播放朗读视频,这能够吸引学生听讲。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朗读对话形式,让学生针对某一篇文章和同学或者教师进行文章对话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热情。以上三种朗读指导教学形式都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营造出活跃的语文朗读学习氛围。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教育。在学生初级时期培养其语文朗读能力,开发其语文朗读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精神。
参考文献:
[1]倪岩.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基础教育参考》[J]2019-12-31
[2]程正荣.浅谈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指导的技巧.都市家教(上半月)[J]201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