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核心素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月第11期   作者:谢建知
[导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受关注

        谢建知
        清远市华侨中学  广东 清远 511538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间接带动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不断创新和拓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信息素养;教学策略

        前言: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提升个人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只是有些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倾向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改进当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迎合核心素养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切实培养高中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一、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本概述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实际上主要是指一个人应具备的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要求和个人终生发展需要的关键素质与能力,涵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有机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应有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既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增强学生应有的信息社会责任感等等。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在信息时代环境下,各领域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则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能力。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这一问题进行教学思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
1.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时代下,学生从小就在信息社会中耳濡目染,所以从小就具有信息意识,但是在幼儿园阶段学生对信息意识只是感知阶段,还无法具体地应用。学生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和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内容、区分信息载体,同时针对信息问题分析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以及真伪性等,并对信息的表达目的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但是却无法使学生对信息的概念以及价值等作出明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认识。在对高中信息必修课程进行学习时,人们必须要根据特定的信息问题,探索相应的信息源,并采取合理的信息获取和应用对策。同时根据信息受众的特点,选择科学的信息交流方式,并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对信息获取方法和途径的优劣进行对比,从而实现对信息的甄别。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人们必须要合理地选择信息工具,并提升信息安全意识。人们还要关注和研究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工具的发展趋势,在信息的处理中有意识地采取新的技术处理方式。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更注重信息获取的主动性,而且要求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合理,意识水平更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提供相应的项目,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和场景进行学习,并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应的任务,进而实现对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实践。比如,当前在飞机购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诈骗问题,旅客在网上订票后,出发前会接到短信通知飞机航班取消,如果需要进行改签需要交付改签费,并提供银行卡信息,表明航空公司会向卡内转误机费用。

很多旅客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结果导致造成财产损失,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受骗者的信息意识薄弱,在没有对信息的真伪进行仔细辨别的情况下轻易透露自己的银行信息。所以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人们首先必须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先利用正规的方式对信息的真伪进行辨别,比如官方网站查询、拨打航空客服电话等,然后再采取行动,而且即使信息为真,也需要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2.启迪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引入了计算思维的核心素养内容,这是因为在计算机领域中计算思维是最基本的内容,其引入有利于解决实施方案中的思维问题,具体表现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模型化、系统化、形式化。计算思维的概念当前已经走入到教学课程中,但是当前人们对计算思维的理解仅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还无法将计算思维直接应用到教学中,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并了解计算思维的内涵。这个问题的分析过程就是典型的枚举过程,而针对这种问题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编程,从而有效地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可知,科学的算法设计以及编程语言工具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3.培养学生数字学习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数字化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数字化学习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创设和收集。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数字化工具的选择和应用能力。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字化的资源和工具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根据特定的学习任务,利用数字化资源完善学习过程以及作品的创作。数字化学习过程,包括对数字化设备、软件、资源等方面的选择和应用,具体的步骤为,先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学习工具和资源,然后开展学习。比如在“几何画板”的应用中,学生先对需要解决和学习的问题进行确定,然后选择几何画板软件进行学习,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工具以及相关资源有效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学习完成后还可以通过几何画板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资源分享。最后学生还可以对这个软件进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多接触相关内容,更深层次地了解数字化相关工具和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断地拓展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样也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而是利是弊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员。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使学生遵守相应的信息法规,并根据社会公认的信息伦理道德开展信息化建设活动。高中生逐渐趋于成年,肩上的责任和担当更重,因此必须要具有信息安全意识,注重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信息以及数据的安全进行保护,并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同时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合理开展信息活动。简单来说,即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其行为也要符合一个“人”的规范,并能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比如某网民在网络平台上对公共事务以及公众人物进行多次诋毁以谋求私利。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思考该网民的网络角色和形象,该网民主要犯了什么罪,从中应吸取的教训等,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网民”。
结语: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上机实操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学生信息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雪.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19(6).
[2]郭霞.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 No.717(12):235-235.
[3]郑英. 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 考试周刊, 2017(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