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杀”与“捧杀”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   作者:郑环明
[导读]

郑环明   贵州省福泉市龙昌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37-01

        目前,课堂教学我觉得存在着两种现象,就是“棒杀”与“捧杀。
        什么是“棒杀”?我认为就是在课堂上,当孩子们回答问题错误的时候,有的老师就立刻满脸不高兴,甚至是一顿呵斥:“错了,站在那里。”“真是不动脑筋,乱回答。”“没有想到就别举手……”如此一来,答错的孩子满心愧疚,无地自容;正想举手的孩子立刻就打消了念头;举着手的呢,犹犹豫豫打算抽回手去。理由是孩子们怕回答问题,对了无所谓;要是错了,那肯定是面对老师的批评。我为什么回答呢?干脆明哲保身。我就是不回答,免得挨你老师的批评。
        “棒杀”的结果是课堂上一片萧瑟景象,死气沉沉,没有生机与活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棒杀”终于招来一片批评声,老师们认识到要千方百计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和赞赏。


课堂上于是又有了一番新气象:为师的和颜悦色,时不时竖起大拇指;为生的在宽容的学习气氛里畅所欲言,时不时爆发出精彩的言论。可惜的是,有些老师又走了极端。曾在一节公开课上,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错了,真好,请坐。”这真叫人啼笑皆非!“真好?”是错得好吗?这样的例子很多。尤其在各种类型的观摩课、公开课上,你能听到的几乎都是“真好,真能干,真不错。”不管学生回答错与否,一概先肯定了再说,课堂上充斥了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评价语言。
        之所以造成这种“捧杀”现象,无非是两种原因:其一是不敢对学生的错误提出批评和指正意见,怕戴了“捧杀“的高帽子;其二是教师根本没有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只是随意做个评价。
        “捧杀”的结果是教师含混不清的赞赏性语言泛滥,学生一味地听好话,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这同样是误人子弟。
        如此看来,“捧杀“与”“棒杀”都不可取。作为老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实事求是,是即是,非即非;既要充分表扬,也要明确指出缺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学到知识,学会正直,学会做人。
        因为老师就是他的一个航灯,不模棱两可。这样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