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   作者:冯美芯
[导读] 充满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与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高度融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更端正而积极。实际上,无论是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都是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农村小学生特殊的“留守儿童”身份给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了困难。如果能使教学与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经验融合,将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突破口。

冯美芯    福建永安市贡川中心小学
【摘要】充满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与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高度融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更端正而积极。实际上,无论是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都是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农村小学生特殊的“留守儿童”身份给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了困难。如果能使教学与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经验融合,将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突破口。
【关键词】小学数学;乡土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51-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化背景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农村小学相对来说更具数学生活化的条件,然而生活化教学并不明朗。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谈谈生活化背景下扎实推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借助学生熟知的农村劳动情境,让乡土气息提升情感
        农村小学生对劳动场景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定的劳动经验。如果教师能将此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创设学生熟知的劳动情境,那么就能让充满乡土气息的数学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情感,进而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鸡兔同笼”问题非常经典,但以往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既有经验,建立在理论层面的问题解决极易让学生感到枯燥。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普遍较弱,理论性太强的教学方式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如何创设情境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鸡、兔创设农民伯伯赶集的劳动情境,让学生帮忙解决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鸡兔同笼”问题,特别是教师可以利用“吹口哨鸡、兔抬腿”的方法计算鸡、兔的数量,既快捷,又准确,还非常生动,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改变了他们对应用题的认知。
        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和积极创新,让乡土气息激发兴趣
        农村生活中有很多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的元素,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学科内容与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元素结合起来,不断鼓励小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说明数学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学习效果更好。
        例如,圆锥、圆柱等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而仅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未免太过于机械,特别是理解圆锥转换成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时高度如何变化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时候,教师就要从具有乡土气息的生活实例出发,如晒谷子、存粮、家乡著名的景点建筑等,帮助学生建立丰富表象,创新证明方法。先将晒好的谷子堆起来,形状就是圆锥,然后让其半径等于袋子的半径,准备若干份这样的谷堆,再将谷堆一份一份地装进袋中,最后发现需要装三个这样的谷堆。于是学生就发现:在底面半径和高度分别相等时,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三倍。这样的发现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
        三、拓展资源改变传统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
        传统的书面作业缺乏趣味性,学生有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的作业并不能帮助学生更自主、高效地学习。这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对传统的作业形式进行创新,布置一些以活动为主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农村劳动中,从劳动中学习知识。
        例如,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元宵节的灯笼,教师可以将之与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结合起来,布置“制作灯笼”的作业。学生回到家后开始创作自己心中“完美的灯笼”,从图形的摆放和图形稳定性等方面逐步进行深入思考,每一处都是鲜活的数学实例。这样的作业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农村文化,学生沉浸其中,学习自然更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四、用乡土生活经验挖掘数学资源,感受数学的真实有用
        生活中富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很多生活现象的背后是环环紧扣的数学知识。比如一个简单的购物,就蕴含了很多的知识点———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小数。虽然这些数学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比较抽象,但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将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就能够让这些数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理解。教学中,教师精心营造生活情境,搭建数学学习与生活相呼应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有趣、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带一些牛奶盒、各式各样的包装盒等来到教室。课堂上,学生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用尺子量一量它们的长、宽、高,还可以拆开这些盒子,观察这些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构造,再自己动手用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立方体去,回家再观察贡川自己家附近的建筑、桥梁、城墙等模型,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和资源将大大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真实、有用。
        五、开展数学乡土生活化的主题活动,从活动体会数学价值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课下布置作业进行巩固,很少会组织一些生活化的活动。长期以往,学生很容易会割裂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数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教师要大胆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生活,组织相关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比如,在教学面积的相关内容时,传统的授课并不能让学生产生明确、立体的认识。可以结合农村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比如用不同的尺子测量大门、餐桌、卧室、广场的面积,并且进行详细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地测量,对厘米、分米、米、平方米都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面积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学生能感觉到,学习数学对于日常生活非常有用,更愿意亲近数学。又如,在学习元角分之后,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带不同面值的纸币到学校,组织开展模拟购物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带着纸币走进农村的圩天参与购物。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学生运用人民币购买东西,体会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当然,生活化类型的活动多种多样,教学中,教师要开拓思路,勇于创新,但是也应该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切勿形式大于内容,使数学生活化流于形式。
        六、丰富课堂内外学习主题的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学习与生活不可分割,数学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内,更在于课外。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课后引导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结合地域特色,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例如设计贡川中心小学周边建筑的方向与位置,陈氏大宗祠的占地面积、老房子修缮等实践,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实践活动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需要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策划实践活动。比如,教学测量,会清桥的长、宽、高,教师需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好测量工具,设计好测量方式。又如,教学计算,测出城墙砖的长度,计算铺地的面积,计算城墙全长等。
        2. 发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虽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活动中过于活跃,导致效率低下,走马观花或者形式主义。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且及时进行纠正。
        3. 总结与反思,优化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每一次的实践活动有何价值,有何不足,教师都应该进行总结和反思。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来记录问题,进行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思。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反思,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从而进一步优化实践活动。
        虽然农村小学生学习条件比较落后,但乡土气息作为独特而宝贵的因素,如果能被教师“变废为宝”,那么也会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为此,农村一线数学教师应理性地看待农村儿童的学习环境,不仅要创设学生熟知的农村劳动情境,让学习情感不断得到提升,从而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创新,尤其是布置具有乡土气息的学科作业,让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都得到有效调动。
参考文献
[1] 程连田.探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途径与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9):6.
[2] 黄小妮.让数学融入生活——情境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的渗透与探索[J].文渊(中学版),2019(0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