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享理念下的小学班集体建设方法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   作者:吴春芳
[导读] 在我国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共享理念,共享理念的提出不仅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鲜明方向,同时对小学班集体建设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导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将以共享理念作为指导,提出小学班集体建设方法。分为两部分阐述,首先阐述其价值取向,继而阐述共享理念思想指导下如何进行小学班集体的建设。

吴春芳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214200
【摘要】在我国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共享理念,共享理念的提出不仅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鲜明方向,同时对小学班集体建设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导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将以共享理念作为指导,提出小学班集体建设方法。分为两部分阐述,首先阐述其价值取向,继而阐述共享理念思想指导下如何进行小学班集体的建设。
【关键词】共享理念;小学;班集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20-01

        班集体指的是在学校教学班级的基础上,在教师教育指导下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共同体的学生主体。需要明确的是,班集体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班集体建设,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优良班集体的建设是由多种因素的推动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理念指导。本次将阐述共享理念下,小学班集体将如何建设与发展。
        一、共享发展理念在小学班集体建设中的价值取向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积极推动教学开展,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与全面发展是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但需要明确的是,缺乏集体的作用,是无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在集体中的个体,才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可以明确的是,集体是个体获得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个体获得全面发展也是集体建设的主要方向与目的。但个体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学生全优发展,也不是指学生多种能力的平均发展,而是指学生能够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共同协作
        在小学班集体中,每一个个体均存在差异性,并不存在相同的个体,而存在差异性的学生个体则是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集体的主体。从社会心理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纪较小,身心发展并不完善,个体意相对较强。小学班集体是一个十分规范的团体组织,而在小学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则会面临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协调的问题。从系统论角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班集体是由多种要素组成,存在整体性与协同性,在小学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个个体进行合作,从而推动小学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
        二、共享理念下小学班集体建设措施分析
        (一)班集体组织规范
        这一阶段是小学班集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阶段,而在共享理念引导下,小学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在考虑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在班集体中,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协作。
        1.班集体目标应当与个体目标相结合
        共享理念引导下,关于班集体的目标制定需要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制定前提,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共同发展,也应当考虑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在当前教育中,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在小学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教育部门所提出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特点,继而确定目标[1]。采用这一方式不仅仅符合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还将集体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充分结合,推动班集体建设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体目标实现。
        2.保证班集体制度的认同
        群体规范制度是在全体成员共同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权威性与规范性,在班集体中学生个体活动中发挥重要约束作用。因此在小学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应当制定出相应的制度,需要明确是,制定出的制度需要所有学生接受并执行,并将其逐渐转化为内部观念,最终实现学生个体到集体的转变。在共享理念下,需要明确的是,班集体制度的建立,不能只从班主任角度出发,而是应当尊重全体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言,继而再学生商讨中制定具体规范细则。


而制度需要在大部分学生同意下制定,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细心引导个体,不断调整与补充制度规范,使学生个体在制度执行与完善过程受益,同时遵守各项制度规范,推动班集体开展。
        (二)强化班集体的凝聚力
        班集体凝聚力表现为班集体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也是指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由此可以看出,增强学生个体认同感,则能够提升并强化班集体凝聚力。
        1.重视班集体环境建设
        教师应当明确的是,环境建设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影响作用,而班级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在共享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当重视班集体环境建设,并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下产生认同感。例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环境建设中,应当始终保持班集体卫生,始终保证桌椅摆放整齐,在班级黑板报的设计时,应当保证板报内容的积极性。在精神环境建设时,应当使学生结合班集体目标,共同设计班徽与班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当班集体遭遇失败或者成功的事件时,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失败与成功,继而更加爱护与认同班集体,增强其认同感。
        2.加强学生间的互动
        班集体的发展需要全体学生的互动,而在班集体发展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认知自我,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获得集体认同感。在共享理念引导下,教师应当积极进行班级互动,但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因素则是将教育目标充分融入至互动中,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融入到教育互动中,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带动班集体发展。其次因素为教师应当适当创建班集体情境教育,增加集体间的互动性。但教师在进行情境创建时,可适当采用分组方式,引导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并赋予不同学生不同任务以及责任。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学生其班集体归属感将不断增强。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并给予相应评价。分享交流开展的主要目的为使学生在分享交流这一过程中收获班集体认同感,教师采取正面评价,从而增强学生自信。
        (三)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
        主体意识以及自主管理能力对学生发展与自我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承担班集体建设责任,并建立班集体的建设与完善,学生在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收获。
        1.敢于放手
        小学班集体建设的前两个阶段教师参与度远远高于学生,而小学生年纪小,其生理与心理发展并不完善,自主意识形成较为困难。随着班集体的不断建设,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角色转变,将主导权交由学生个体。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自主管理能力,其成效较为明显。因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敢于放手,但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通过侧面的鼓励与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2]。通过这一方式所建设出的班集体更加完善,同时每一位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
        2.平等参与
        班集体是规范化的组织,在使用组织体系时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权威性,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自主管理方式的实施,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将出现转移,逐渐转移至班级学生个体。在班级管理中,若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则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主体意识转移的现象,同时还会出现学生将主体意识转化为权威意识的可能,这一现象的出现将严重违背班集体建设的主要目的。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以及自主管理阶段中,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学生责任以及相应义务,同时需要尽量弱化利益与权威,在这一基础上营造出民主氛围。并且教师还应当加强学生的分工以及协作,提升学生平等参与的意识,继而促进并加强班集体建设。
        结束语:将共享理念运用到班集体建设中,促进班集体更好建设与发展,班集体是学校开展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加强班集体建设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在共享理念引导下,加强小学班集体建设,推动教学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敏慧. 共享发展理念下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0):92-95.
[2]刘敏慧. 共享发展理念下的中小学班集体建设[J]. 教学与管理,2016,(28):2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