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生学习生活数学的方式,让学生学有所得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   作者:李向葵
[导读]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 2016年版)(以下称《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活动,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创造条件开展个别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就改变学

李向葵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启智学校  5116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28-01

         一、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就学习生活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了发现和探索,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是与现代素质教育观背道而驰的。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改变这种学习状态,就要转变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征认识时,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会是这样进行的: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有的同学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答出这是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再问。一个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回答,答不对的再进行补充,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讲授正方形的特征。这样不但耽误了课堂上宝贵的学习时间,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放弃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机会。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并细心组织教学环节,转变学习方式,那么,你所期盼的那种有着活跃、生动的课堂气氛的场面便会展现在你的眼前,教学时我这样设计: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同样,根据已有的知识有的同学能答出这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地问道:“你们只知道这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你们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记录,研究一下好吗?”这样一来,顿时使课堂变成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能力好点的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合作、交流、发现的学习当中去。我想,这种局面比那种机械式的一问一答会好得多,教学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二、变“接受性学习”为“体验性学习”
        《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教具学具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数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现实,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体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使课堂“一切顺利”往往先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讲解,使学生接受学习,再让学生解决问题。课堂按部就班,节奏紧凑,课堂气氛热烈。其实这是一种表象。相反教师应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从体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轻重时,取一袋500克的米和一袋250克的米,让学生让学生掂一掂,让学生亲身体验,看哪袋容易拿就是那袋轻,哪袋难拿就是重。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来源与用途。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了知识。
        三、变“个人单独学”为“同伴合作学”
        《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对特殊学生教师要有意识运用“同伴合作学”的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同伴合作学”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点拨,学生通过“同伴合作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先根据学生的差异搭配,分好小组。在提问题时:我经常这样说:“哪个小组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总是高举小手:“老师,我们来”。如果答错了,小组成员马上补充。
        此外,在“同伴合作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同伴合作学”的目标之一。
        四、变“单纯学校教学”为“家校互助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是家长和专业教育人员的共同任务”。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家校互助合作在减少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促进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方面起着特别重要作用。如在教授“图形与几何” 内容领域中“认识圆形” 的教学, 在教室里开展“找圆形”的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圆形物体,增加对圆形概念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回到家里让孩子也开展“找圆形”的活动。第二天让学生汇报在家里找到了有那些是“圆形”的物品。
        总之,在特殊学生教育的工作中,我们通过改变学习生活数学的方式,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特殊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为今后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