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审辨思维培养的误区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   作者:段顺敏
[导读] 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本源,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巧用追问促思考,促使学生辨析明理;妙借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学难点;通过变换练习模式,激发深度思维,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高效课堂。

段顺敏   贵州省晴隆县第一小学
【摘要】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本源,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巧用追问促思考,促使学生辨析明理;妙借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学难点;通过变换练习模式,激发深度思维,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审辨思维培养;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043-01

        引言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填鸭式”教学现象仍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固化现象,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且给学生带来较大学习压力,教学效果难以提升。针对此现象,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求教师需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1小学数学课堂审辨思维培养的误区
        ①批判对象只针对他人。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审辨思维的方式多为“给别人提建议”,从而使“批判”对象经常指向他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数学课堂不能培养“只批判别人从不反思自己”的人,而是会合作、会沟通、会共同做事的人。5C模型将“CriticalThinking”翻译为“审辨思维”而不是“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澄清审辨思维的内涵,明晰审辨思维的自我指向性,在数学课堂上走出培养的误区,让学生养成善于倾听、勇于反思的良好思维品质。②“破而不立”。“破而不立”并不是审辨思维的宗旨。在一次“比赛场次”课上,教师设计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参赛人数、场地数量、比赛时间等实际情况分组设计比赛方案,各组分别设计了淘汰、单循环、单循环与淘汰混合等不同赛制,汇报时同学们纷纷指出其他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如淘汰赛既费时又可能出现强者淘汰弱者升级的不公平现象,单循环赛公平但费时等,小组循环赛涉及如何分组才公平,一节课就在各组僵持中结束了。
        2小学数学课堂审辨思维培养策略
        2.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教学活动中,因数学具备诸多抽象内容,且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使得学生难以有效理解抽象内容,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难以提升。针对此现象,教师则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至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地呈现至学生面前,以此除可降低学习难度外,还可使学生以更为轻松的状态展开数学学习,也可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众多,如教学旋转内容时,黑板擦等小型物品可拿在手上旋转,然而国旗台、教学楼及桌子等大型物品却无法旋转,学生在俯视图方面也无法加以直接观察。针对此现象,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动态化方式对变化过程加以观察,由此产生直观认知,对教学内容加以简化,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2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不少学生而言,数学学习难度很大,还没开始做题目他们就会产生畏难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这种心理会影响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甚至会产生厌烦数学的情绪。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做好心理疏导,慢慢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还要注意数学教学要由易到难,当学生做出一道简单的题目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2.3自我反思
        培养审辨思维的最后一步是“自我反思”。要鼓励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按照同样的标准评价自己,并不断追问:“别人的观点对我有启发吗?这一过程中我知道了哪些以往不知道的?我获得了哪些新的想法?我的观点还有哪些有待改进之处?”批判思想本质上具有自我批判的属性,“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他们所提出的不同视角中学习,有助于学生摆脱自我意识的“囚徒”困境,走向更高的审辨思维水平。
        2.4注重课堂拓展
        课堂教学虽为主要教学环节,然而课堂教学并非代表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课堂的有效拓展,对于学生的发展及成长而言具备重要意义,此外,课堂外组织的多种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均可产生理想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技巧的培养予以重视,然而因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遭受一定影响。由此,课堂拓展重要性得以显现。课堂拓展中,因学生须独立展开学习活动,所以,在学习难度及学习内容方面均存在更为严苛的要求,不可过于复杂或简单。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途径多为作业形式,为将学生发散思维加以培养,教师可创新作业内容。如教师可将题目自身变得更具“多变性”“发散性”,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5注重概念教学
        支撑思维活动的基础元素是知识和信息。就数学来说,解决问题和学习在思维上所需要的信息会因情而异,具体问题的信息通常是在“现场”获得。比如,计算面积所需要的长宽尺寸,这个信息不可能提前在脑子里存储备用。所以,引导学生思维迁移所重点需要关注的基础,主要是数学的概念和公式等。特别是概念,如果学生掌握得不扎实,那么其思维活动就很可能出现错误或偏离方向。
        2.6读懂别人
        读懂别人的想法是培养审辨思维的第一步,当我们从自我中心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时候,很难理解他人的思想、感受和情感。我们常常在实践中犯了“我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错误,对小学生来说,把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清晰地呈现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课堂上教师需要更多地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对话”平台,例如让学生学会使用“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我理解的对吗?你有什么补充?”等语言来确认对方观点。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析明理的能力;通过妙借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学中的突发问题;通过变换练习模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黑艳菊,司慧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J].学周刊,2020(10):33~34.
[2]李云中.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0(01):55~56.
[3]汪宝珍.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心得[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6):133-133.
[4]王立武.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A版,2019(29):98.
[5]李丹丹,董永彬,李青.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初探[J].信息周刊,2019(2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