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教学的优化建议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苏葵
[导读] 图像系统教学是组成高中地理教材的关键因素
        苏葵
        广东省遂溪县大成中学  524300
        摘 要:图像系统教学是组成高中地理教材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促进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教学科学化,本文以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教学为切入视角。从图像选择、观察、使用三个方面阐述图像系统教学优化措施,对促进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图像系统教学;教学优化;分析与建议
引言: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特色之一。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地物的空间分布、地物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理现象的演变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影像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理教学的质量。对地理教材形象系统特征进行剖析,优化其形象,对提高地理教材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选择图像的策略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迎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师在图像的选择上应着重考虑。教学内容对图像系统的内容选择和类型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教学目标则体现在图像系统的层次和教育层面。选图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1以便于学生领会课标的图像为重点
        课本上的图像编排方法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应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必修”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指出,图中包含三类岩石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变化的开始、结束和顺序,由此形成对“循环”的理解。它是把抽象原理形象化、程序化,深深打上学生的烙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也就是“用图解法解释地壳中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1]。
1.2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图像为重点
        教材图像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撒哈拉沙漠景观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对比图”,可以对以下问题进行设计:首先,观察撒哈拉沙漠在纬度上的景观位置特征及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分布。其次,中国长江中下游与撒哈拉沙漠景观有何不同?再次,为什么两地的风景差别如此之大?最后,造成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观测,总结两地的纬度分布特征;通过对比,找出两地的景观差异;通过分析,总结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图像教学中,地理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方法。
1.3以多幅图像中的典型图像为重点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过多的图片,会使图像教学流于形式,难以深入分析。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形象。比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课中就有大量的图画,包括位置图、统计图、图表和风景图。照片的数量和种类很多。图像的选择是图像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图像的特征和功能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图像的信息量、比例、类型和数量,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图像。
2观察图像的策略
2.1注意观察的内容
        其内容包括图例、比例尺、注解、点、线、面、量特征及状态等图像表现。

将相片放在学生面前,首先强调相片的名称,让学生知道是哪一张。其次,熟悉图例,因为图例是一种图像语言,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地图上的符号、代码、注释以及比例关系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如从地图中获取各种地物的数量特征和形态,即位置、范围、分布大小、高度、形状等,以及其它地理信息。
2.2注意观察的顺序
        阅读图像要有条理,思路清晰,不但可以使阅读图解少走弯路,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准确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往往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图像的顺序,以及图像的完整性。该方法按照目标的空间分布顺序,对反映目标空间分布特征的图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通常的做法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局部到整体。以“海平面等压分布”为例。按时间顺序解读地理学影像,展示地理学随时间变化的影像,如“世界人口增长图”[2],在地理内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适于揭示地理内部联系,如“大气热循环图”在地理内容上,从自然到人文,常常以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城市、人口、工农业等为基础;该方法一般适用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较为丰富的地区,如鲁尔区先进地区图等。
3应用图像的策略
3.1 3D课堂教学
        运用3D立体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完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后,地理教师需要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这堂课已经产生并完成一系列的铺垫,但在总结阶段的最后,仍会有学生缺乏总结能力,或难以理解事物的本质,可见知识层次仍停留在表面。因此,地理教师要耐心引导中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太阳直射图”课本上的影像只能静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被固定在春、夏、秋、冬四个典型的位置。另外,利用地球公转的多媒体,通过观察太阳直达点的相应变化过程,以及极地昼夜时间和范围的变化过程,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地球公转的轨迹,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2运用读图思考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像内容为主要手段,通过读图思维的建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既要增强图像的思维价值,又要培养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从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图像往往伴随着思维问题,因此图像设计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对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举个例子,看图思考:什么是壁厚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欧洲各地区传统民居壁厚变化图”下的“各地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3]。
结 论:
        综上所述,图像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语言,也是学习地理的独特工具,而图像教学则是地理课堂的一大特色。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图像包括地图、风景图、图形、统计图、遥感图等,其中图形的数量和种类较多,为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如何选择、分析和利用图像系统,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图像解决地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丽霞,李家清.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3“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J].地理教学,2017(21):11-14+20.
[2]王兴东.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特点及优化建议——以中图版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4):11-13.
[3]龙略宸. 教材图像系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