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昭晖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湖北省 宜昌市 443600
摘要:如今,美术学科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蕴含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学科素养成为了美术教学的必然趋势,它使学生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审美感知、审美领悟能力、美术造型表现能力、审美认识、生活和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评价和判断能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迅速、丰富的特点开展美术学科教学,对学生见识的增长以及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使学生不再局限一个格局里,核心素养得到显著的提升。本文针对信息时代下的美术教学的优势着手,进一步讨论如何更有效利用信息去全面实施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前言:美术是一种考究学生艺术审美的学科,美术课堂担任着对学生审美启蒙的教育途径。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创新性特点,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辅助学生提高对艺术的审美情趣,推动学生对美术文化的追求,给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创意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的素养。因此,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审美活动,深入挖掘学生潜在的审美表达方式,探究学生对艺术见解性工作,从而实现美术课堂有效开展。
一、美术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1培养开放性观念。信息技术的大力开展,美术课堂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里,教师将美术课堂运用其中,学生依靠探讨与规划的眼光,提升自身的思维素养。如今在艺术课本中涉及到的美术课堂资料数量少,这就需要老师利用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阔美术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多方面认识世界的意识,拓宽自身的视野,提升心智。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开展美术课,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运用图像、声音、动漫、影像等技术形式开展教学,会让一些相对枯燥的美术课理论与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多媒体设备独有的可反复呈现、动态呈现的特点,可充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对美术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升,给学生塑造一个更加生动科学的美术课环境,促进了美术课的课堂质量的提升。
3培养自身审美情操。美术是以审美为中心概念的艺术教育形式,审美体验是在个人情感的参与中生成的,审美体验是情感活动推进的最终目的。故要想提升学生美术课堂的有效性,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自觉、自愿地将个人主观情感融入美术课堂活动中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体验活动较高的层次与高度。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学生投注个人情感,提升自身的内在审美修养,获得独特的美术鉴赏体验。美术拥有它独特而又优越的一面,使得学生能更加生动、清晰地理解艺术中的内涵。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信息技术的对策
1优化老师的艺术审美教学观念
小学生审美尚未成熟的个体,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能力,但是其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属于低级审美层次的。教师广泛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先进的教学方案,及时把握并体悟艺术创作主旨,教师指导是必不可少,增强课堂中的合作交流与有效互动。例如:高中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一节标题是“什么是美术作品”,要让学生区分美术作品的不同,教师就要对作品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阐述,让学生充分吸收不同画家带来的情感表达效果,学生自主揣摩与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发性、个性化的审美情操,有效激活了学生美术课堂的兴趣与鉴赏的认知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
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特征鲜明,艺术学科最需要的是图像思维能力。客观地讲,形象思维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可以生动地理解和把握世界。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视频,图像,声音,文本等各种具体元素,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一节"巨匠童心"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毕加索、齐白石等学生喜欢的画家的作品,使学生对油画、随意画、陶瓷等作品有一个简单地了解。学生也可以对投影机下的人物作品进行观察,老师可以采用一个半张人物侧面的脸来让学生判断它们完整的样子并画下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美术课中,学生观察到这些特定的图像后,扩大想象力,从而优化了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3.运用信息技术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美术教室中,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做,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老师介绍相关的建筑作品设计中,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开发设计,学生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主动向老师提问。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推动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4.推进信息与美术课程结合
丰富优质的信息与美术课程,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才能,提升观察力、想象力、鉴赏力。美术课堂教学也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发挥个性,展现学生通过电脑找寻到的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并设立部分奖励机制,老师可以选择多种的美术作品作为借鉴,并指导学生进行再一次创造,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得到的心灵与情感上的共鸣,将观察的细节与情感相互交融,实现美术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5.使用信息技术来增加艺术教师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例如,艺术家的传记信息,经典作品,绘画技巧演示以及一些手工制作的方法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从而改变了美术教科书中缺乏信息的缺点,以往通过口述和文字讲解的知识,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教室的新颖性和生动性。例如,在讲授"剪刀贴画"课程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图像,并用字幕说明了剪刀、贴纸、胶水等详细的用途,以便学生可以更准确的运用这些道具进行装饰。根据多媒体添加图片的情景,让学生学到简单的添画方法,使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丰富的直觉印象,促使良好的教学效果。
6.使用信息技术以预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例如,二年级下册课本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课堂信息,比如播放《两只老虎》向学生展示小老虎的卡通形象,让学生了解老虎的外表,生活条件和习性,然后玩耍森林的美丽风景,使学生感到就像他们在现场一样,伴随轻快的节奏来模拟老虎的形态,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直觉理解。
7.注意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下,信息开始大面积快速的传播,学生可以使用远程学习,在线辅导,网络小组课程来学习美术,因此学校要灵活调整美术教学管理模式,促进教师的管理理念积极性提升。例如,在教山水画时,由于大部分年轻的学生不太了解祖国各地的习俗,因此很难在绘制出真实的风景图画,使用多媒体制作来自各地的山水画课件,用动画或声音模拟坐在火车上参观全国景象的旅行情况,让学生看看当地的自然风光。当来自各个地方的风景被一一呈现给学生时,学生的思维突然明亮而开朗,使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和改善知识的同时,受到美丽和感性意识的滋养。所以,老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科技打造先进的教学平台,促进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工作更好的展开。
总结: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小学美术课教学之中,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良好艺术表达方式,各小学学校要逐渐建立起更系统、规范的美育、美术课堂课程,开设综合艺术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有利于为学生搭建起更加开放的课堂平台。
参考文献
[1]周长萍.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01):77-78.
[2]袁琳.小学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46-47.
[3]陈勇,李莉,谢利民.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