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星
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结合现今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探究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达成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多年来,音乐学科作为一门“非考试”学科,却承担着小学教育阶段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音乐教育也一直处在学校教育评价的盲区。没有有效的音乐评价方式,则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教学过程的无效性。所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提出,有效的音乐课堂评价方式或将成为指引、检测音乐课堂教学的“风向标”,为音乐核心素养的达成“答疑解惑”。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音乐 课堂评价方式
随着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逐步进入到以培养核心音乐素养为目标,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出较高的音乐审美能力,建立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品格与社会发展必备能力起到了重要的奠定作用。针对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不仅要关注到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与体验,同样教师也应思考怎样运用有效的评价方式界定音乐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审美感知的自我认同与提升。
一、现今小学音乐课堂评价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结合现状,当下的音乐教学评价方式多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笔试答题或器乐、声乐、识读乐谱等技能考核形式不同,凭借考试给学生评分的做法却不变,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学评价结果对客观真实反映的局限性。比如考试中用教材中的一两首曲子作为考试题目,在选曲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演唱范围,再根据学生演唱曲目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客观。这样,有的学生个人音色效果较好,但歌唱的表现能力不理想;有的同学在识读乐谱上演唱音高不够准确,但是却能用乐器生动形象地演奏和表现。由于评价结果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有碍反馈调节功能的发挥,导致学生不能综合全面发展能力,个性化发展也受到影响。
(二)课堂评价本体单一,“谁来评”陷入困顿
在音乐课堂中,教学质量评价本体需要关注的是“谁来评”这个问题。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从教师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生进行评价,或是在结束时进行终结性评价。一般说来,虽然这种评价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正确的引导和建议,但是,这种评价结果往往会受到教师感情因素的影响,长时间下来,学生已经渐渐丢失了课堂主体位置,一味地以达成教师要求为目的,滞留了学生对课堂评价方式所引发的多维变化。教师应当多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扩大学生参与度的音乐课堂。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有效评价方式实施策略思考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多种评价形式并行
在班级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人生活环境与音乐知识储备及学习能力的差异,还有音乐课“非语言”性审美感知与体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与学习需求参差不齐。所以会出现教师不能全面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导致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知难而退的现象发生。
近年来,在每次听课交流学习过程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疑惑“怎样能让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深度思考这个问题,不难理解音乐学习不单是具备某一项的音乐技能,教师也不能把某一项的音乐技能作为对这位同学的整体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行的方法,从多角度关注并给予引导。我在教授《送别》这课时,遇到了多个难题。歌曲为二声部合唱,多出现四度、五度大跳的音准,加之五年级部分同学进入变声期音色的变化,课堂反馈效果不理想。在这一课的学习,我结合学生器乐演奏能力与声乐演唱能力情况,设定了师生评价表,根据生不同的学习现状设定不同难度多角度的评价目标。例表1:
.png)
注:目标可根据学生个体情况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设定。实施过程评定标准根据音乐作品具体内容结合学生本体具备的学习能力平衡测评。
上述的表格基于学生学习状态现状和能力优势的情况,让学生进行自我对比及教师评价,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鼓舞学生从优势方面努力明确方向,纠正不足,提高自信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音乐审美能力。
(二)“生评师”角色互换,突出学生学习评价主体
学生是音乐课堂的学习的主体,以往的课堂评价过程中多是“师评生”的评价模式,教师成为唯一的评价者,学生陷入被评价对象的困境。“生评师”的角色互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并且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的课堂评价方式也可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让学生主动反馈可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这基础上,师生可以建立相对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助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第二届通州区小学教师现场课评优课活动中,张璇老师讲授的《鳟鱼》一课中,就充分发挥了生评师的优势。这是一首国外艺术作品,音乐作品本身通过乐段间情绪变化描述了鳟鱼的故事,为了学生能够更生动体验到每个小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张老师打破只听范唱的形式,现场进行演唱示范,声情并茂的表演感染了每一名在场的同学,在唱完之后,张老师并没有直接讲授,而是反问同学,让学生作为评价者对老师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做让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能够得到学生对于作品理解的反馈,课堂现场十分活跃,甚至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模仿起张老师的表演。
又例如,我在讲授《外婆的澎湖湾》这一课时,在我刚开始呈现歌谱并播放范唱时,大部分同学就在小声议论:“这首歌曲我学过”“这首歌曲我会唱,还学什么呀”我听到此类话,并考虑学生对于熟悉的歌曲是否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学习兴趣。所以我决定改变一下最初的设计思路,顺着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先让学生们跟随音乐视唱“熟悉”的歌曲。唱完之后,通过观察,请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先是默不作声,极少数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继而我又抛出一个问题:“那谁能来说说有哪些改进的方法?”这次,学生争相发言,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习情绪高涨,并且结合每一次演唱都增进了对音乐作品情感的升华,引导学生对音乐美感体验与感悟,促进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何有效地通过课堂评价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待于研究与思考的过程。现代课堂中,学生已不再是单一被动的学习状态了,音乐学习环境由多方面共同组成,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渐渐拉近师生间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技巧能力的距离,建立以学生自身特有的经验基础上音乐美感的体验与认知,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