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杨 梅
[导读] 新时代教育,注重创新、把握素质教育先机,才能有效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学生发展。
       杨 梅
        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刘庄小学 山东 枣庄 277200
        摘要:新时代教育,注重创新、把握素质教育先机,才能有效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学生发展。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面临的压力、焦虑情绪前所未有,如何保障学生心理、身体的健康,具备良好的身心体魄是目前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既要学生拥有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与健康的教育氛围,也需要学生具备冒险精神、创新、创造能力。小学生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恐惧学习,产生焦虑情绪、自卑心理,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成长,当前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因此,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贴合学生发展要求,将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快学生的发展。这里就围绕着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讨论,并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讨论;意见
        小学音乐教育注重对学生美学情感的培养,如审美能力、心理疏导教育、心理方面的教育等,利于于学生情感、品德、思想等要素的提升,并具备友善、热爱生活、喜欢艺术、追求美好的品性,能够有效加快学生发展。
        一、科学有效的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注重情感教育
        通过多年对音乐教学的研究,发展在教学中选用艺术领域经典的著作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探索音乐知识,获得音乐启发有着明显有效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思想,侧重点在于选用新颖的社会音乐,而这样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参与。要想将情感教育有效整合进音乐教学课堂教学中,在音乐开课前,教师应该确立学生的审美基调,选择的音乐教学内容既不可以超过学生的理解范畴,同时感情基调也应该符合当下学生的思想发展。一般说来,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注重对学生情感、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并始终以情绪、情感的呈现为主要脉络,奠定整个教学的基调,因此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从情感入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播放课本中精心筛选的名曲,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赏析,学生将试着对其进行演唱,借助比较、先听后唱、精听与粗听等方式去体验音乐魅力,而在这个过程的学习中,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将跌宕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有一个基础的定调,这是学生音乐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提高情感品质,帮助其更好的参与学习。同时,在学习中,如果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教师为学生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全套音响磁带,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与指导,而这样既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丰富度,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以音乐为载体的教学中对情感与思想有一个全面性的教育,帮助其更好的发展。
        二、构建健康、趣味性的音乐教学课堂,推进学生健康发展
        音乐的课堂应该把主场优势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在课堂绽放,散发个人的魅力,才能营造健康、欢快的音乐教育氛围,提升学生教学体验效果。

音乐课堂应该追求以简至美的思想,富有灵动性,象征朝气蓬勃的生命,同时也具有想象性、创新性,学生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把握音乐教学的节奏与氛围,让音乐散发的旋律、情感与学生的思想充份融合,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下感知事物,认知事物,并思考对美的理解,这才能在音乐教育中很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入,教师应该采取多元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如联想、用心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如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思想的交融,这就是音乐赋予的健康教育元素。教师在其中应该做好指导,帮助工作。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决策者、课堂的主人,而应该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与情感来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建立信任、平等的状态。教师在健康的教育氛围下与学生打成一片,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儿歌独唱,甚至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随节拍进行歌唱,感受其中所存在音乐美,生命健康美。
        音乐的存在本身富有艺术性,往往音乐中会融入行为艺术表演,如舞蹈。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悟深刻,体验强烈,教师可以有组织的展开舞蹈练习,歌舞共同作用,使得课堂获得最佳教学氛围,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情感、身心、品德都将获得提高,利于学生的高速发展。
        三、以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合作教学,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价值观
        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音乐教育就提出了相关要求,其中就明确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集体中的协调能力。”可想而知,音乐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显著,借助音乐教学的集体表演形式特征,展开小组性音乐教育,利于学生更高效的学习与发展,如在教师的科学分配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以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如自己歌唱、试着给歌曲自行伴奏,也可以给音乐融入恰当的舞蹈,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心灵将获得发展。教师做好鼓励、交流与帮助工作,让学生自主参与相应的音乐实践性活动,注重小组的团结、互助与配合,学生收获友谊,也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并喜欢上了音乐,在探究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心灵将受到净化,身心也将获得健康发展。
        四、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的拓展,延伸,它是一种群体性活动。例如:学校开设的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愉悦身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品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心理正常发展。一项活动的开展,会让一个孩子经历意志品质的锻炼,接受各方面的考验;一个在成人看来毫不起眼的活动,会让一个孩子学会坚持,学会坚守。
        结束语: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单纯上成音乐课,就会索然无味;如果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培养适应经济时代的健康人才,才能培养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彭小会.在小学音乐葫芦丝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1(11):27-28.
        [2]魏晓婧.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12):203-204.
        [3]王爱婷.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中华少年,2020(13):227-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