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勇
四川省通江县民胜中学
摘要: 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美术,美术对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意义。美术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味,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心情变得愉悦,初中美术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不仅在理论知识方面能够达标,在其他兴趣爱好等方面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本文浅谈初中美术的教学策略,并对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初中美术;创新;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提出要求,要求学生综合发展,不管是文化素养还是其他方面都要加以提高。美术这门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定力。美术行业是一门比较有前景的行业,美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发展。创造力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不管是就业还是学习拥有创造力的人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在一些项目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有很多思路去解决。
一、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现状
(1) 教师团队能力不足
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存在许多不足。许多初中美术老师不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只是片面地让学生欣赏一些作品,然后按部就班的描摹。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临摹,一笔一画的对照原图进行绘画,这样失去了美术原本的色彩。一些教师对美术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包括一些学校在招聘美术教师的时候,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在教学时专业化程度不高。一些老师应付教学任务,草草了事,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感受不到美术对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在制作美术作品的时候,学生需要用自己的想法绘制出一幅作品,在这同时就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想。因此,美术对于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对美术的教育不重视
当今社会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之外,其他能力也应得到提升美术学科恰好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而有些学校对美术的教育程度程度不高,有时会让一些重要的课程占用美术的课程,认为美术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一些学校只是表面上做美术的活动,没有真正的把它落实到美术的课堂中。
(3) 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一些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的时候,只利用教材上的知识和图文进行教学。一些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认为美术学科没有什么用处,这是因为教材知识过于单一。相对来说学生更喜欢贴近现代潮流的艺术,而旧的教育方式也不适合新的课程标准。
二、 初中美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创新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时,可以利用美术,并发挥它的作用。在艺术的世界里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利于今后在社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引领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美术这门学科拥有很大的优势,他有无限的可能性,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习美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艺术是无处不在的,现代的人们喜爱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状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美术是艺术的源泉。美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味,在面对作品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创作,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就目前美术的教育而言,许多学校引起重视,但还有部分学校认为美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并且用其他的课堂占用美术课堂。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把美术的基础色彩、感知等教给学生,要求他们加以练习。
三、初中美术课堂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具体措施
在美术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站在学生的角度准备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将优秀的美术作品和优秀的艺术家展示到课堂中。另外可以开展一些美术画展的活动,将优秀学生的作品挂在可以展示到的地方,让每名同学可以感受到美术为生活带来的小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且直观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从而提升创造能力。另外,可以多让学生参观一些艺术展组织学生到展厅去学习和参观让他们在画展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另外要注重学生的绘画能力,把基础知识学牢固。教师需要多鼓励学生,在学生出作品的时候进行夸奖,并把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另外,也要说出学生在规划中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在创作中不断学习与进步。
四、结语
简而言之,美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提高了学生除了文化素养外的能力,是学校和老师都应加以重视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的发展,创新是现代的指标,因为美术的特殊性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总之,在美术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并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各方面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杜军.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101.
[2]陈海龙.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2):9-10.
[3]李修亮.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