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   作者:  魏朵芝
[导读] 我承担了美术领域的实践活动,在泥土的芬芳里带领孩子们发现、探究、创造身边的美。
        魏朵芝
        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 做为一名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通过以美术课程为主线的综合探索,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的人、事、物,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使他们能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改善环境的意愿及能力。通过文学、科学、美术、音乐、地理等学科的整合,以京杭运河、奇石、蒲公英、树叶、向日葵等学生司空见惯的带有泥土芬芳和运河奔腾气息的事物为内容,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我承担了美术领域的实践活动,在泥土的芬芳里带领孩子们发现、探究、创造身边的美。
【关键词】:乡土资源        实践活动        美术  探究体验
正文: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曾在一次讲演中指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他痛心地说:“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认识脚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做为一名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通过以美术课程为主线的综合探索,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的人、事、物,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使他们能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改善环境的意愿及能力。2010年在通州区大东小学支教时,我曾和几位语文、数学老师成立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组,通过各学科的整合,以运河、奇石、蒲公英、树叶、向日葵等学生司空见惯的带有泥土芬芳和运河奔腾气息的事物为内容,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我自然承担了美术领域的实践活动,在泥土的芬芳里带领孩子们发现、探究、创造身边的美。
        一、选材:来源于农村学生的“司空见惯”
        京杭大运河是和万里长城齐名,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伟大杰作。像乘船游览长江一样游览京杭大运河已是不可能的了。但看看它的起点通州运河段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还是非常便捷的。本校虽然地处农村,但紧邻通州区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南段,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这里的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大运河森林里各种花草数目数不胜数。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丰富教材,因此我们引领学生对当地的水(运河)、树(树叶)、草(蒲公英、向日葵等)、石(运河沿岸)等孩子们司空见惯的物种进行探究性学习,从科学、文学、美术、音乐、医学等角度深层挖掘身边的知识,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与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实践,体现地方特色,使我们培养的大多数人,能从小了解农村,热爱农村,热爱学习、热爱科学、长大立足农村、建设家乡,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今后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感知:着眼于学生的“实践与体会”
农村孩子拥有质朴无华的气质,同时也有着渴望美追求美的的强烈愿望。但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引导,他们技能水平偏低,美术表现能力较弱,对自己的美术能力缺乏自信,不敢大胆表现。使得美术实践能力和审美品鉴水平难以得到切实提高,创作中,常常出现“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辅导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事物观察入微,结合老师给予技能上的传授,大胆流畅的实践,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在给四年级学生上《向日葵》一课时,听说让画向日葵,同学们都傻眼了,一脸茫然无所适从,虽然是平时司空见惯的植物,他们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画、画什么。于是,我利用周末的时间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和家长或同学一起,到田野里从形状,颜色两方面去观赏向日葵。同时我也从河边野地旁摘了几朵向日葵放在了教室里。经过认真的观察,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一脸茫然,到对向日葵的基本外形特征及色彩组成了如指掌。再回到绘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参与观赏的过程与体验,同学们一起共同寻找向日葵的外形特征,最后启发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参与体验,选择一个与向日葵有关的令人难忘的场景做为绘画内容,完成一幅画。孩子们在体验中收获,在体验中创造,由于事先有了与向日葵的亲密接触,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内容就非常丰富:根据观查向日葵的场景,了解了向日葵生长特点,一幅幅与向日葵有关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向日葵成了纽带,一头连着孩子们全新的认知,一头连着孩子们亲自动手、参与劳动、享受亲情、体验成功的幸福与快乐,同时也有掌握新知、完成满意作品的成就感。我用同样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美丽的植物》一课,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创作:立足于学生的“关注与喜爱”
         农村特定的自然风光、历史风貌和文化背景为农村学校提供了无限的可利用资源。我们要用好这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农村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生活中实践,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运河边长大的孩子,石头随处可见,家里有、校园有、路上有、田边有、展览馆里更是有着奇绝瑰丽美不胜收的具有陈设收藏价值的运河奇石,石子也是孩子们游戏时的玩具。

我带他们去运河瓷画馆里参观,一块块平常毫不起眼的石头,经过打磨、抛光、修饰后,放在温暖的灯光下、丝绒台面上竟然变成了艺术品,美丽的纹理、光洁的外表、考究的底座,意境幽深的粉墨山水,憨态可掬的弥勒普陀,沉静甜美的古装仕女……这些精美的画面,被意蕴深远地呈现在石上,玲珑有致,优雅古朴。同学们赞叹不已。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欣赏石头绘画,了解石头画的作画方法,画面内容,构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又现场为他们做了画法步骤的示范。最后,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状态下,同学们开始画石头,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之美。他们根据自己捡的石头的造型,依形想像,构思、构图、刻画、整理,朴实无华、平淡无奇的灰姑娘竟然摇身一变,绚丽的色彩,率真的格调,玲珑的造型,天然的纹理,童稚的内涵,同学们把玩着、欣赏着,自己的,同学的,老师的,沉浸在创造的快乐中,唯美的意境中。
当瑟瑟秋风,阵阵吹来,黄黄绿绿叶子像蝴蝶在空中飞舞,孩子们拿着把玩、思考,漂亮的装进书包,夹进书本。我就设计了“赏读秋天美”、“彩笔画叶子”、“巧手做贴画”和“美文赞树叶”四个环节,让学生看、采、做、摸、闻、说、想、评、写各个面获得全方位的体验,在体验中爱上秋叶,爱上大自然。在《实物版画》一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树叶,了解树叶,通过展示富有创意的版画作品,以模仿体验来感悟树叶贴画的方法和技巧,尽可能地保存和利用植物枝叶原有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植物叶片的纹路与颜色,进行组合,拼接出图案,加上不同的植物的茎干、花朵、枝条的巧妙组合利用,孩子们创作的树叶动物版画活灵活现,人物姿态万千,风景意味深远,生活物品惟妙惟肖,通过亲自实践,用心体验,叶贴艺术的魅力和风格紧紧抓住了孩子的心,在实践过程中,也发展了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了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持久的兴趣。
四、评价:着重对学生的“赞赏与激励”
农村的孩子视野不够广阔,接受的美术专业知识较少,课堂上比较羞涩,不敢动手,不敢展示。我就利用美术实践活动,营造宽松亲切自由轻松的氛围,尤其在评价环节,强调“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观念,只有欣赏角度不同,每幅作品都有过人之处,在赞赏与激励中,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自信心。首先是自评,让学生夸夸自己的作品,可以从内容构思、画面安排、作画手段、色彩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评价,然后谈谈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如何改进。自评结束后,由同学互评,发现同学作品中的闪光点,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最后老师用激励和赏识的语言,有内容有重点地进行整体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惊喜和被赏识、被尊重的快乐。一年的实施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勇气长了,声音响了,会欣赏了,上台示范、作品展示、评议作品都跃跃欲试。在主动探索、叙述、表现等体验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并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审美判断,形成宽容开放的现代审美观念。
五、拓展:着力于学生的“情感与视野”
         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由于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现“身边的美”,.创造“令人意外的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经常说: “现在我知道,美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小的一棵草竟然还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石头上画画竟然能够这样美!”“美术活动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谈话、写作,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实践课程,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美术还和科学有这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实践中打破以往以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实施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新内容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拓展环节,以情感为中心,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如在《向日葵》一课中,拓展环节,我们升华到小小向日葵毫不起眼,却默默地为人类提供着美食材料,还有药用价值,小小的花朵点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这就是不炫耀不张扬的低调内敛的精神品质,这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令人肃然起敬的高贵,我们也要做这样的人。
         指甲缝里藏着泥土的感觉真好!接地气的课程设置让孩子们获得了在课堂上无法感知的畅快,调查研究让他们从地理、科学角度懂知道了以往天天见却从未关注的问题,动手实践让他们体验了巧手慧心创造的自我价值,拓展延伸令他们认识了脚下的土地以及土地的奉献,情感升华又使他们从小树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置课程,加强动手实践,让农村的孩子开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在美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征途上,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 侯令.怎样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 [M].西 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2002.
[3] 徐继承  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学科教育,2002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郭元祥,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北京市第八届《京美杯》征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