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建档立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李荣
[导读] :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大环境下,扶贫项目体现在方方面
        李荣
        贵州省铜仁市南长城小学 贵州省铜仁市554300
        摘要: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大环境下,扶贫项目体现在方方面面,教育更是重要一环,国家社会对建档立卡学生的资助保障了学生物质生活的条件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动,为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达到扶贫目标保驾护航。
        关键词:建档立卡;心理调适;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教育
前言: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国家对于精准扶贫、专项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保障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础,近年来,国家对于建档立卡学生的物质帮扶力度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状态,减轻了家庭压力,保证了学习条件,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但是,贫困学生往往会因为多方面原因导致很多心理负担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成长环境的限制、经济方面的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以及学习压力等,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成长中处在自尊心极强的阶段特征,一些过于明显的关注和帮助往往有时候也会使他们陷入自卑、怀疑和焦虑中,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所以,如何提高建档立卡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做到物质和心理双重扶贫,是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建档立卡学生心理负担压力的表现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生理发展不一定同步,认知能力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形成,心理活动状态不稳定,同时,小学生本身就是弱势群体,需要依赖家庭、社会和学校,因此,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焦虑,甚至衍生挫败感。在这一关键阶段中,心理教育甚至要比知识能力的教育更加迫切,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则会发酵得更加严重,久而久之成为心理疾病。目前,在建档立卡学生中存在的心理负担主要包括:一、自卑心理。学生在成长阶段最明显、最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精准扶贫的特殊性会使很多学生感到丢人,认为贫困是一件羞耻的事,再加上学生难免多少会有攀比心理,这样就更加促成了自卑。二、抑郁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不满足于现状,各种压力的席卷,就会产生抑郁倾向,严重的甚至发展为抑郁症,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发育。三、焦虑心理。焦虑心理往往是由于压力过大,贫困学生相较于其他家庭的孩子来说,本身就承担着更大的压力,往往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因此受挫能力低,不能舒缓情绪,引发焦虑。


二、提高建档立卡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策略
(一)深入了解心理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比其他家庭的孩子低,这就要求教师和其他各界时刻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阶段发展的特征,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开展疏导和教育。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具有全面发展的原则理念,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善于倾听和鼓励学生打开心门,做学生的倾听者和开导者,感同身受的开展教育活动,造成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只有俯下身子耐心寻找,才能真正知道问题所在,加强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倡导自我决定论,增强学习自信心
“自我决定论”是人在根据实际环境和经验所做出的自我选择和决定,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发展潜能。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要以增长学生的自信心为目标,不断鼓励,并不断灌输美好生活是努力奋斗出来的结果,贫穷只是暂时的,只有知识和能力才是永恒的财富。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自身能力优势,并加以放大,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的闪光点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还体现在方方面面,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尤其是建档立卡学生。比如发现学生在课上偷偷画画,而且画得很好,不要直接训斥,直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在课下充分表达清楚,鼓励学生,夸奖学生,赞赏学生,而后告诉学生课下才可以画,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发展爱好,使学生清晰认识自己。
(三)制定特殊培养计划,物质精神双向扶贫
建档立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同等比较,因为群体和群体之间不同,学生和学生之间不同,问题不同,问题产生的因素也不同,针对不同群体要开展不同的教育计划。对于建档立卡学生,建议不要生硬地开展扶贫,寻找一套切实可行的心理引导策略,加强心理疏导投入力度,制定特殊培养计划,不断完善体系,加强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联系,实现物质精神的“双向扶贫”和“双向脱贫”。
结束语:建档立卡小学生心理问题是国家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也容易被忽视,教师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发展,甚至影响未来的人生发展,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面,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关心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心理复原力提升的实践与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56-57.
[2]莫若珍,李昌梅,韦永香,彭小平,梁宇军,吴德珊,吴飞,何可燕. 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家庭现状与心理负担的调研[A].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