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思维导图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杨晓艺
[导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现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杨晓艺
        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表现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图像与图片并重,以相互从属、相互联结的层级图形把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可视化。以导图梳理文脉、建构语言、激发想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思维工具,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提高教学实效,从而促进了语文水平的提升。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发展的阶段。思维导图直观性强,且知识网络完整,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它就像一把打开思维的钥匙,可以触动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其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更全面、更完整的知识,把握重难点,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一、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启发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极其重要,是学生学好新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可以使学生梳理脉络,构建关于新课文内容的思维框架,对新知识产生感性认识,启发思维。在绘制导图时,要求学生先确定中心主题,也就是思维导图的核心关键词;再圈出生字新词,初步整理文章知识点;最后找出重难点。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绘制思维导图,以不同颜色或形状的图案标记,串联复杂与零散的知识,借助可视化手段启发思维,在课堂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积极听讲。
        教师在执教课文《草船借箭》时,课前让学生先自学生字、填阅读卡,接着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理清课前学习的思维语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结构。(图1)
        课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了由中心图发散出来的“草船”布局成上主要故事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呈现了一幅富有个性的思维导图。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从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关键要素,梳理《草船借箭》的故事脉络。课堂上,一张张思维导图激发了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积极性高,学得兴致盎然,求知欲强。(图2)
        同样的教学策略应用在《田忌赛马》一课教学中,学生对人物的关系能快速、准确梳理出来,对下文了解孙膑的思维过程埋下伏笔。(图3)
        
        
        
        
        

        二、借助思维导图,建构语言,发展思维
        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表达更清晰,我们可以充分借助思维导图,发挥大脑求全的本能,紧紧围绕主题,构建一个全面的语言思维体系,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过程与实际表达的顺利过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学生通过“地图式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思维,梳理故宫参观路线图,了解“移步换景”,再进行小导游解说练习。依托形象生动的思维“底稿”,解说中,学生言而有物,导之有序,连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讲得有条有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深入思考:如何介绍故宫,会更生动,更吸引人?使思维得到碰撞,语言表达得到丰富与提升。整合小组成员的智慧,不断修正完善导图,最后进行展练,评选“最佳小导游”。接着,让学生个性创作导图,学以致用,模仿写法,迁移练笔。先回顾校园之景,学习绘制写作导图,再借助导图说清思路,最后借助导图进行仿写。
        实践证明,层次清晰、关键词凸显的思维导图,可以将文本的各种资源进行语言再重组,让学生转换角度,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进行语言实践,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言语实践能力,发展思维。
        三、巧用思维导图,激发想象,创新思维
        人脑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通过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和左右脑的配合,可以打开学生的交往渠道,展开学生的想象翅膀,激活学生创造的潜能,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灵感,产生更强的创造力,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丁香结》时,教师通过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想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展示丁香的图片,让学生想象画面。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拓展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此外,可以进行思维导图中自由联想的思维训练。自由联想练习主要是“联想接龙”和“联想开花”。“联想接龙”就是看到一个主题,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想;“联想开花”则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想象出去,从一个想到多个。
        思维导图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能空间,直观而富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这种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正是当下亟须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
        四、运用思维导图,整合单元,巩固记忆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展以及灵活运用的过程。复习中运用导图,能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知识框架,厘清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强化记忆。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目的、有规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学习目标。每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在单元前面的单元指南中。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单元总结。思维导图是帮助教师完成单元总结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合单元课文,对其进行总结,引出单元的核心。然后以单元核心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这一过程将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打好语文基础。
        比如,《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中心是世界各地。教师可以风光景色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先总结文体及写作方法,如记叙文里的抓住特点、按季节描写、总分总等写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本单元描写美景的好词罗列出来,带着学生复习新学的知识。
        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规律有序;看似繁琐细碎,实则条理清晰。一笔一画,如迷宫般梦幻,似网络般神奇。知识的构架,夯实缜密,于学生的脑海中枝繁叶茂;思维的火花,潺潺不息,于沙沙的笔尖下蠢蠢跃动;阅读的精彩,洋洋洒洒,于洁白的纸上欣然绽放。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进行语言表达,激发想象创造,整合单元复习,能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琦.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的思考[J].课外语文,2021(01):129-130.
        [2]刘仰勇.小学语文阅读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价值分析[J].考试周刊,2020(A5):39-40.
        [3]章芬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策略分析[J].福建教育,2020(48):44-45.
        [4]汤艳.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外语文,2020(33):100-101.
        [5]张元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及策略[J].智力,2020(30):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